北宋一朝,经济繁庶,文化昌盛,堪称中古时代的文明高峰。然边境之上,诸敌环伺、虎视眈眈,国防军备与农耕生产的双重需求,让冶铁业成为国之命脉——既撑起田园桑麻的经济筋骨,更筑牢戍边卫国的军事根基。京东路莱芜监,便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炉火映天、铁器如山的盛景,与徐州大通监、徐州利国监、相州利成监并列为北宋“四大冶铁监”,共同构筑起王朝冶铁业的核心骨架,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无可替代。
![]()
《百卷本〈中国全史〉》明确记载“徐州的利国监、兖州的莱芜监则是当时著名的冶铁地”,而莱芜监更以“三坑十八冶”的宏大规模冠绝一方。
“三坑”为冶铁提供完整原料链条:
- 矿山坑(今莱芜马庄),供应核心原料铁矿石;
- 坩土坑(今莱芜南冶东南),产出冶炼所需耐火坩土;
- 石坑埠(今莱芜辛庄),提供燃料及辅助石料。
“十八冶”星罗棋布、分工明确,形成庞大产业集群:
- 宜山冶(今莱芜寨里宜山)、杏山冶(今莱芜官厂村)
- 铜务冶(今莱芜西关村)、新兴冶(今莱芜南徐冶村)
- 安仙冶(今莱芜安仙村)、汶阳冶(今莱芜汶阳村)
- 何家冶(今莱芜何家庄)、汶北冶(今莱芜冶河村)
- 鲁西冶(今莱芜鲁西村)、石门冶(今莱芜大冶村)
- 温南冶(今莱芜东温南)、埠阳冶(今莱芜埠口村)
- 太叔冶(今莱芜东温石)、道士冶(今莱芜崖下村)
- 鲁北冶(今莱芜东方红)、万家冶(今莱芜孙故事)
- 鲁东冶(今泰安角峪鲁东村)、汶城冶(今泰安与莱芜交界处羊流镇)
彼时各冶所工匠云集、炉火不熄,生产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然而,莱芜本土无宋代县志存世,最早方志为明嘉靖《莱芜县志》,北宋冶铁盛景、官署建制长期仅见零星史料。1958年南京丁家山出土的《宋杜镐妻钟氏墓志》,恰似穿透迷雾的光,为还原这段历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更串联起北宋名臣杜镐与其子杜津的家族轨迹,让人与城的羁绊愈发清晰。
![]()
墓志出土背景与刊发脉络
该墓志是北宋时期的重要石刻文献,1958年于南京丁家山考古发掘出土,与景祐五年(1038年)下葬的龙图阁学士礼部侍郎杜镐墓同坑。墓坑上部以四块石板封顶,木棺周围放置石灰块防潮防腐,现墓志藏于南京博物院。
墓志完整原文与系统研究,最早由南京市博物总馆研究馆员邵磊刊发于《碑林集刊》2013年第1期《宋杜镐妻钟氏墓志及其相关问题》一文。《碑林集刊》作为国内碑刻墓志研究权威平台,其刊发为墓志真实性与史料价值提供了核心背书。
![]()
此后,墓志关键信息被广泛援引,见于舜网《填补莱芜地方志空白的墓志》、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官网等,成为莱芜宋代历史研究的核心史料。
《宋杜镐妻钟氏墓志》全文
故龙图阁学士礼部侍郎杜公夫人□□□江宁通判亳州□兼管内劝农事吕溱撰
景祐五年冬十月戊子,太子中舍植与弟枢奉祖母夫人之丧,窆于江宁县之安德乡。
又以夫人之美德懿范,有足以激于人者,识于垄中,斯亦贤孙笃亲之心、贤者不朽之事欤。
夫人姓钟氏,其先家颍川(今河南许昌)。唐之季,天下纷扰,抚剑顾眄而称侯王者以数十。
夫人之王父传保江西,民无他寇,朝廷知之,就畀江西,节封南平王,故夫人遂为郡人焉。
列考讳蒂,仕南唐为秘书监。
夫人端而惠,柔而淑,自龆年至成人,无一语出于外。
岁二十,执挚于杜氏。先龙图方从宦南唐,属李氏举而西,家国颠踬,相从于矛戟险阻中,而妇道益明。
先龙图归朝用,遂经擢上第,以该极自业,□显辙,陟内阁,出入金华,顾问上前,为儒林龟荚。
夫人谭诵坟史,详闲诗礼,洁荐祀,礼宾客,为闺门表的。
杜氏在朝久,族益大,中外姻党日蕃炽,夫人亲疏抚视,一一有意,上下肃睦无间言。
盖内助于夫,外和于族,无一阙于身者。
天圣五年(1027年)春正月五日感疾终于兖州莱芜监官舍,春秋七十有五。
夫人累封本郡君。二男:长曰渥,大理寺丞;次曰津,莱芜监判官。
二女:长适尚书外郎乐黄庭,次适工部侍郎致仕朱巽。
初,夫人之终也,二子先殁,诸孙幼,寓殡于莱芜佛舍者余十年。
既二孙登朝,始露章乞告,迁祔于先龙图之茔,礼也。
墓志白话文译文
撰者:江宁通判、亳州兼管内劝农事 吕溱
北宋景祐五年十月戊子日,太子中舍杜植与弟弟杜枢,护送祖母钟氏夫人的灵柩,安葬在江宁县安德乡。
又因夫人品德高尚、风范可嘉,值得后人效仿铭记,于是将她的事迹刻于石碑之上,这既是贤孙表达孝心的体现,也是让贤德之人名留青史的美事啊。
夫人姓钟,祖先原本居住在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起兵称王。
夫人的祖父钟传镇守江西,让当地百姓免受战乱侵扰,朝廷感念其功绩,任命他治理江西,并册封南平王,因此夫人便成了江西人。
夫人的父亲名叫钟蒂,在南唐担任秘书监一职。
夫人自幼端庄聪慧、温柔贤淑,从孩童时期到长大成人,从不轻易多言妄语。
二十岁时,夫人嫁入杜家。当时她的丈夫杜镐正在南唐为官,后来南唐归降北宋,国家局势动荡,夫人跟随丈夫历经艰险,却始终坚守妇道,品行愈发受人敬重。
杜镐归顺北宋后,凭借渊博的学识得以重用,步步高升,最终进入内阁,担任龙图阁学士、礼部侍郎,时常在皇帝面前担任顾问,成为当时学界的楷模。
夫人饱读诗书,精通礼仪,在家中主持祭祀、招待宾客,言行举止堪称家族中女性的典范。
杜氏家族在朝中为官多年,人丁兴旺,亲戚姻亲众多。夫人对待家中亲疏成员都关怀备至,让全家上下和睦相处,没有丝毫怨言。
她对内辅佐丈夫成就事业,对外和睦宗族亲友,言行举止毫无过失。
北宋天圣五年正月五日,夫人在兖州莱芜监的官舍中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生前累次受封为本郡君。
夫人育有两个儿子:长子杜渥,担任大理寺丞;次子杜津,担任莱芜监判官。
两个女儿:长女嫁给尚书外郎乐黄庭,次女嫁给退休的工部侍郎朱巽。
夫人去世时,两个儿子已经先她离世,孙辈们尚且年幼,无法将她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只好暂时安放在莱芜的佛寺中,这一放就是十多年。
后来,两个孙子入朝为官,才有能力上书朝廷请求辞官,专程将祖母的灵柩迁回江宁,与祖父杜镐合葬在一起,了却了晚辈的心愿。
墓志与正史的相互印证,是解锁地域历史细节的关键密钥。《宋杜镐妻钟氏墓志》,不仅串联起北宋名臣杜镐与次子杜津的家族轨迹,更以鲜活的私人记述,填补了莱芜宋代冶铁史研究的史料空白。结合《宋史》对杜镐的详实记载,既能还原父子二人的仕途履历,更能印证莱芜监在北宋全国冶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墓志核心价值与深层联结解析
一杜镐的个人背景
杜镐(938年—1013年),字文周,常州府无锡(今属江苏)人,以“博闻强记、治史谨严”闻名于北宋朝野,士大夫群体尊称其为“杜万卷”,《宋史·杜镐传》详尽记载了其一生履历与事迹。
![]()
(一)仕途履历与官职进阶
1. 初入仕途:自幼好学,博贯经史,因精通经义举明经科入仕,初任集贤校理,为基层文臣。江南平定后,授千乘县主簿(从九品上),执掌地方文书与簿籍管理。
2. 跻身中枢:宋太宗即位后,经江左旧儒举荐,改任国子监丞(从八品下)、崇文院检讨,负责国子监教学与皇家藏书整理,正式进入文化中枢体系。
3. 累官升迁:因应答皇帝经义咨询得体,改虞部员外郎(从六品上),获赐金帛;后与他人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从六品),成为皇家图书馆高级官员。
4. 重岗履职:参与修撰《太祖实录》,以检讨故事备朝廷咨询;景德初,授龙图阁待制(从四品),加都官郎中(从六品上);后升任右谏议大夫(从四品下)、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这一职位为当时特置,成为儒者荣宠的象征。
5. 晚年殊荣:大中祥符年间,迁给事中(正四品上),三年后(1010年)升任工部侍郎(从三品),上任之日获皇帝在秘阁赐宴,并御赐诗作。
6. 身后哀荣: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冬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朝廷录其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授予其三孙官职,彰显对其一生功绩的认可。
(二)核心事迹与历史评价
杜镐的“博闻强记”堪称传奇,凡经他检阅的书籍,必能精准告知“某事在某书某卷某行”,核查之下从无差错。他曾为宰相赵普解答南郊祭祀遇彗星的礼仪难题,提出“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促使朝廷罢黜祭礼;面对太宗“西汉多黄金而近代难得”的疑问,以“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作答,逻辑清晰且贴合史实。
他不仅参与《太祖实录》修撰,还预修大型类书《册府元龟》,为北宋史学发展奠定基础。虽身居高位,却生活简朴,所居房屋偏僻简陋仅能遮风挡雨,仍二十年不迁徙,且性和易、好宾客,对晚辈求问应答无倦,深得士论推重。
二:杜镐夫人钟氏家族世系与辉煌背景
(一)墓志清晰勾勒出钟氏夫人的显赫家世,其家族在唐至南唐时期地位尊崇,堪称官宦世家与功勋门第的典范:
- 先祖原籍:钟氏祖先本居颍川(今河南许昌),颍川钟氏为古代著名望族,自汉代起便人才辈出,具备深厚的家族底蕴。
- 祖父钟传:唐末乱世中的核心人物,以武力镇守江西,成功庇护当地百姓免受战乱侵扰,因功绩卓著获朝廷认可,被任命治理江西并册封“南平王”。这一爵位不仅是对其军事与治理能力的肯定,更让钟氏家族从地方豪强跻身藩王级别,成为江西地区的权势核心,家族地位达到巅峰。
- 父亲钟蒂:承袭家族官宦传统,在南唐政权中担任“秘书监”一职。秘书监为掌管国家藏书、典籍整理的核心文职,属朝廷中层官员,既需渊博学识,亦需极高的政治信任,印证了钟氏家族在南唐官场的稳固地位与文化素养传承。
(二)个人身份与联姻:钟氏自幼受家族良好教育,“端而惠,柔而淑”,二十岁嫁与杜镐,实现了两大官宦家族的联姻。其夫杜镐为北宋三品重臣,子女皆与朝中官员联姻,进一步延续了家族的政治影响力,使钟氏家族的辉煌通过联姻与传承得以延续。
(三)钟氏家族的世系脉络,从唐末藩王到南唐重臣,再到与北宋名臣联姻,既展现了乱世中家族的崛起与坚守,也反映了中古时期世家大族通过军功、文职、联姻多重路径维持地位的生存智慧,其辉煌履历为杜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增添了重要砝码。
三:杜津(儿子)扎根莱芜的监判官与家族传承者
相较于父亲在正史中的显赫声名,杜津的事迹主要依托《宋杜镐妻钟氏墓志》得以留存。作为杜镐次子,他虽未跻身中枢,却以莱芜监判官一职,成为地域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一)仕途履历与莱芜任职
1. 任职背景:依托父亲官宦背景入仕,具体初任官职未见记载,已知其在1027年之前已出任莱芜监判官(从七品下)。宋代官制规定,仅“同下州之监”才设判官一职,低于知监、通判(小监不设通判),为主掌实务的核心属官。
2. 莱芜事迹:杜镐于1013年病逝后,母亲钟氏夫人晚年由杜津奉养,杜津将母亲接到莱芜监官舍同住,可见其长期扎根莱芜、履职稳定。天圣五年(1027年),钟氏在莱芜监官舍病逝,而杜津已先于母亲不久逝于任所,用一生践行了“恪尽职守、奉亲至孝”的准则。
(二)职责与历史价值
作为莱芜监判官,杜津的核心职责涵盖冶铁生产管理、工匠调度、原料统筹及监署文书审核等事务。莱芜监作为北宋“四大冶铁监”之一,拥有“三坑十八冶”的宏大规模,杜津能出任此职,既体现了其行政能力,也印证了莱芜监的高规格建制——唯有关乎国计民生与国防军备的重要监署,才会配备如此完善的官僚体系。
三、父子轨迹折射的莱芜监战略地位
杜镐、杜津父子的人生轨迹,从不同维度印证了莱芜监在北宋的重要性。杜镐以“万卷”之才跻身朝廷三品重臣,其家族成员能出任莱芜监判官,反映出朝廷对莱芜监职位的重视——非可信可靠之人不得担任;而杜津逝于任所、奉母于官舍的细节,则说明莱芜监不仅是行政与生产机构,更具备完善的生活配套,是官员长期任职的“要地”。
从《宋史》对杜镐的记载,到墓志对杜津的记述,正史的宏大叙事与私人墓志的微观细节形成互补。前者展现了北宋文臣的学术与仕途标杆,后者则还原了冶铁重镇的基层治理图景。父子二人虽人生路径不同,却共同为宋史与莱芜地域史留下了珍贵印记,让千年后的我们得以窥见北宋“文臣治国”与“冶铁兴邦”的双重底色。
(二)与莱芜的核心联结深度解析
1. 补史之证:明确莱芜监行政建制
墓志首次清晰印证莱芜监作为独立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其记载与《太平寰宇记》中仅提及莱芜监为五代时期设置的内容形成互补,完善了莱芜监的历史沿革脉络。墓志中隐含的“莱芜监副知”等职务设置,规格高于普通县令,反映了唐代后期至北宋地方行政体系的特殊性。
2. 职官纽带:印证莱芜监高规格地位
墓志明确“次曰津,莱芜监判官”,直指杜津与莱芜监的核心关联。宋代监署职官依规模分级,仅“同下州之监”才配备判官,主掌冶铁生产、工匠管理等核心事务。杜津能任此职,既源于其父杜镐的名臣背景——朝廷选派名臣之子驻守战略要地,体现对莱芜监的重视;也印证他需深度参与莱芜监运作,个人仕途与莱芜冶铁业兴衰绑定。
3. 居住关联:还原监署官员生活场景
墓志“终于兖州莱芜监官舍”,结合钟氏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20岁嫁入杜氏的背景,说明她晚年随次子杜津居于莱芜监官舍。这符合宋代“官吏赴任携家属同住”的惯例,证明莱芜监不仅是生产机构,更是具备居住功能的行政单元。监官舍的存在,折射出莱芜监作为高级别机构的完善配套,为官员及其家属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4. 殡葬联结:凸显与地方社会的融合
“寓殡于莱芜佛舍者余十年”的细节,暗藏重要信息:当时莱芜佛教寺庙规模不小,具备一定的殡葬服务能力。杜津先于母亲离世,诸孙年幼无力归乡,只能将灵柩暂存莱芜佛舍。这说明莱芜监周边有成熟的宗教场所与社会服务体系,也暗示杜氏家族在莱芜已形成一定社会基础,否则难以长期寄存灵柩。
5. 圈层关联:揭示官僚网络与地方互动
杜氏家族的社会关系,隐性反映莱芜监在北宋官僚体系中的位置。杜镐身为朝廷三品重臣,其长子杜渥任大理寺丞,姐妹分别嫁尚书外郎乐黄庭、工部侍郎致仕朱巽,家族与北宋中层官僚群体联系紧密。这种圈层背景让杜津在莱芜任上能获取资源支持,而莱芜监的冶铁成效也能通过这一网络传递至中央,形成良性互动。
一方墓志,跨越千年,让杜津这位湮没于史的莱芜监判官“重现”,更让杜镐这位北宋名臣与莱芜产生了深刻联结。它以微观视角印证了莱芜监的战略地位,还原了官员与地方的深度联结,更填补了莱芜宋代本土史料的空白,成为解码北宋莱芜历史的珍贵钥匙。
作者简介
笔名:长勺野老
又号:虎山遗客、煜阳子
![]()
济南市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
济南市莱芜地方文化研究研究协会青年副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