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None
一个小岛国的翻身仗:英国人怎么栽在了毛里求斯手里
1965年那个夜晚,雨下得很大。
毛里求斯的谈判代表们坐在伦敦的一间会议室里,桌上放着刚刚拟定的独立协议。
英国人的条件很明确:要想独立,就得把查戈斯群岛卖给我们。
价格是300万英镑。
毛里求斯首席代表看着合同,手有点抖。
那可是2000多个岛屿啊,虽然大部分都是礁石,但战略位置谁都知道有多重要。
”时间不多了。”英国代表催促着,”过了今晚,这个条件就没了。”
![]()
最后还是签了。
没办法 当时的毛里求斯太弱了,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谁能想到,这笔英国人以为占了大便宜的买卖,最后会成为他们的噩梦。
那些被忽视的石头
查戈斯群岛其实一开始没人当回事。
18世纪的时候,葡萄牙人最先发现了这片海域。
船员们远远看见几个小黑点,凑近一看 全是些破石头,最大的也就30平方公里。”算了吧,连个像样的港口都没有。”船长摆摆手,调头就走了。
后来法国人来了,倒是在这里种了些椰子。
![]()
但也就那样 远离大陆,运输成本太高,赚不了几个钱。
真正让这些小岛变得金贵的 是地理位置。
有个英国海军军官叫汤普森,1880年代在这一带转悠过几个月。
他在给上级的报告里写得很明白:”这地方虽然小,但位置绝了。
往北2000公里是印度,往南3000公里是澳大利亚,往西5000公里是非洲东海岸。
要是在这里建个基地 整个印度洋都在咱们眼皮子底下。”
可惜那时候的英国太忙,全世界到处都是殖民地要管,顾不上这个角落。
直到二战以后,美国人需要在印度洋有个落脚点 英国人才想起这些岛子的价值。
![]()
一场不公平的交易
回到1965年的伦敦。
毛里求斯的独立谈判其实从1963年就开始了。
一开始英国人的态度还算客气,毕竟国际形势变了 殖民地迟早都要独立的。
但涉及到查戈斯群岛,英国人的态度就变了。
”这些岛屿对你们没什么用。”英国谈判代表这样说,”你们又没有海军,要那些礁石干什么?”
毛里求斯代表当然不同意。
这些岛屿在法理上属于毛里求斯殖民地,凭什么要分割出去?
![]()
”那就继续当殖民地吧。”英国人的话说得很绝。
当时的毛里求斯总理拉姆古兰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拿枪指着你的脑袋,然后问你要钱还是要命。”
300万英镑 按当时的汇率,大概够建两所小学校。
对于一个马上要独立的穷国家来说,这钱不算少 但拉姆古兰心里清楚,那些岛屿的真正价值远不止这点钱。
”我们会记住这个屈辱的。”签字的时候,拉姆古兰对英国代表说。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英国人笑了笑,”谁会在乎一个小国的想法?”
埋头苦干的50年
独立之后的毛里求斯确实安静了很久。
![]()
不是因为认了命 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光喊口号没用,得有实力才行。
那些年里,毛里求斯几乎从不在国际场合提查戈斯群岛的事。
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都是讲经济发展、讲南南合作,就是不提那几个岛子。
”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这是当时政府的基本思路。
效果还真不错。
旅游业搞起来了。
印度洋上的热带风光,加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每年都有几百万游客来这里度假。
外汇收入蹭蹭往上涨。
![]()
制造业也发展得不错。
毛里求斯人很聪明,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和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承接了不少欧洲的订单。
纺织品、电子产品,慢慢地”毛里求斯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最关键的是金融业。
毛里求斯政府看得很准 趁着全球化的东风,把自己打造成了非洲的金融中心。
很多国际公司在这里设立地区总部,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
数字最有说服力。2000年的时候,毛里求斯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
在非洲,这已经算富裕国家了。
![]()
到了2010年 人均GDP更是突破了7000美元,比当时的中国还高一点。
”现在咱们有底气了。”那年的内阁会议上,总理贾格纳特这样说。
找回场子的时候到了
2010年,毛里求斯正式向联合国提出申诉 要求英国归还查戈斯群岛。
一开始,响应的国家不多。
英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很多国家不愿意为了一个小小的毛里求斯去得罪英国。
但毛里求斯有个优势:他们很有耐心。
年复一年,毛里求斯的外交官们像蚂蚁搬家一样 在各种国际场合反复提起这个问题。
![]()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能保留殖民时代的不公?
慢慢地 支持的声音多了起来。
2016年,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正式表态支持毛里求斯。
南非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说得很直白:”这不是毛里求斯一个国家的事,这是整个非洲反对殖民主义残余的斗争。”
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赞比亚...一个接一个的非洲国家站了出来。
英国人开始有点慌了。
败局已定
2017年,毛里求斯把英国告上了国际法院。
这一告,英国人知道麻烦大了。
在法理上,他们确实站不住脚。1965年的那个协议,明显是在不平等条件下签署的,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英国政府赶紧组织了最好的律师团队 在海牙待了整整4个月。
能想的理由都想了:历史先例、国际惯例、安全考虑...
但最终还是败了。
2019年2月,国际法院做出判决:英国对查戈斯群岛的持续占领违反国际法 应当尽快结束。
判决书里有句话写得很重:”21世纪不应该再有殖民主义的残余。”
英国外交大臣在议会接受质询时,脸色很难看。
记者问他怎么看这个判决 他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我们会认真考虑下一步行动。”
各取所需的结果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 双方都清楚,强硬对抗对谁都没好处。
英国人虽然败诉了,但迪戈加西亚岛上的军事基地确实很重要。
美国在这里部署了大量军事设施 牵扯到整个印度洋的战略平衡,不可能说拆就拆。
毛里求斯方面也很现实。
他们要的是主权,是尊严 至于军事基地,可以谈。
谈判持续了将近5年。
最终的协议对双方都是妥协:查戈斯群岛主权归还毛里求斯 但英美军事基地继续保留,英国每年向毛里求斯支付租金。
租金数额保密,但据说比1965年的300万英镑要高很多。
2024年10月3日 协议正式签署。
那天,已经85岁的拉姆古兰坐着轮椅来到了签字现场。
当年那个在伦敦被迫签署屈辱协议的年轻总理 现在满头白发,但眼神依然坚定。
”59年了。”他对身边的孙子说,”总算等到这一天。”
记者问他有什么感想 老人想了想,说:”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小国的胜利
查戈斯群岛的回归 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2000多个岛屿,总面积才60平方公里 对毛里求斯的经济发展帮助有限。
但这个胜利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在当今世界,小国通过坚持、通过联合、通过国际法 也能让大国低头。
英国媒体的反应很有意思。《泰晤士报》的社论标题是”帝国的最后一块拼图” 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失落。《卫报》则更直接:”这是后殖民时代的胜利。”
对毛里求斯来说 这场胜利来得太迟,但依然珍贵。
更重要的是 这个事件反映了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冷战结束后,传统的大国霸权受到越来越多挑战。
经济实力、道德制高点、国际法 有时候比军舰和导弹更管用。
当年那个雨夜的屈辱 终于在59年后得到了补偿。
而英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也彻底告别了它的最后一块殖民地。
历史总是这样,兜兜转转 最终还是会回到正轨上来。
参考资料:
《毛里求斯独立谈判纪实》,毛里求斯国家档案馆
联合国国际法院判决书,ICJ Reports 2019
《查戈斯群岛争端研究》,开普敦大学出版社
《后殖民时代的主权争议》,牛津大学亚非研究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