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则粉丝留言说她家儿子,前段时间学骑自行车。结果才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点皮,就再也不愿意碰车。家里人怎么哄都没用,孩子自己还一本正经地宣布:“我再也不骑了,这东西太危险。”
看到这儿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想起了老一辈常说的一句话:“不摔几跤,不长记性。”
说到底,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玩具、衣服、电子产品样样齐全。唯一缺的,就是那股子“闯劲儿”和一点“皮实”
![]()
想让孩子抗挫折、有韧劲,不是靠讲大道理,而是得让他们多去碰、去摔、去受点小委屈。孩子只有在真实的碰撞中,才能学会怎么调整、怎么应对。
我一直觉得,想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为人处事,家长平时要多带他们去这3个地方练一练。
一、去需要“社交”的地方
我最推荐的第一种,就是那种需要“社交”的地方。
比如动物园、大型游乐园、社区活动中心,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算。
别看孩子平时宅家里挺乖,真到人多的地方,往往就“原形毕露”。
有的孩子会怯场,一见陌生人就躲在爸妈身后,连个招呼都不敢打;
有的则容易冲动,抢玩具、吵架、闹情绪,一言不合就大哭。
但这恰恰是最好的“社会化课堂”。
家长要做的不是事事帮孩子出头,而是先放手观察
别总一副“别跑那儿去”、“别弄脏衣服”、“别跟别人吵”的姿态。孩子要想成长,得自己去试,自己适当引导就成。
社交场合里各种“突发状况”特别多:
被抢玩具、被推倒、玩具坏了、规则被打破。
每一次冲突,都是他们的小小“人生演练场”。
社交不是天赋,而是经验。
孩子的表达能力、情绪管理力、共情力,都是在一场场小冲突、小摩擦中慢慢长出来的。
![]()
二、去“有输赢”的地方
有些“输不起”的孩子,输了比赛能哭半小时,输了游戏就气得摔玩具。
这种孩子不是脾气不好,是从小没经历过“失败的感觉”。
前阵子,我带儿子去看社区踢毽子比赛。
台上有个小女孩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她连输了三局,但全程没哭没闹。反而蹲在一边,边看别人的动作边模仿。
她妈妈也很聪明,没有说“没关系下次赢回来”这种空话,而是蹲下身轻声说:“你注意到没?她踢的时候脚更放松,我们也试试那样?”
结果第四局,那女孩真的赢了一局!
她脸上那种发自心底的笑,比冠军还开心。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没体会过失败。
那些从小被保护得太周全的孩子,第一次遇到挫折,往往就崩溃。
我们可以在每次“竞技”结束后跟他说三句话:
- 输了没关系,下次试试别的办法;
 - 赢了要谦虚,别得意忘形;
 - 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比昨天更努力?
 
孩子经历的失败越多,他的心理“抗压系统”就越强大。
就像打疫苗一样,适量的挫折,才是最好的免疫力。
![]()
三、去“有泥巴”的地方
第三种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现代家长忽略的天然氧吧“大自然”
我小时候,常常一群孩子在村头玩泥巴,抓蚂蚱,挖蚯蚓。衣服脏了,回家免不了挨顿骂,可第二天照样出去疯。那时候没什么玩具,却有说不完的笑声。
现在的孩子,离泥巴太远,离屏幕太近。
一个个宅在家里,刷视频、打游戏、看动画片,一天能不出门。
可我始终相信:孩子最真实的笑容,都藏在阳光、草地、泥水和汗里。
还记得儿子五岁时,我带他去山里爬过一次山。刚开始他兴致勃勃,走了一半就喊累。
我没拉他,也没哄,只是说:“不急,咱慢慢走。”
后来他自己咬牙爬到山顶,脸上满是汗,气喘吁吁,但那种成就感,让他高兴得不行。
还有一次在溪边玩水,他光着脚踩在石头上,一不小心被滑了一下。
他低头看着小伤口,眼眶红红的,我以为他要哭。
结果他抿了抿嘴,说:“下次我小心点。”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感动。
原来,孩子只有被“伤”过一次,才会真的学会“保护自己”。
大自然,是最温柔的老师。
它教会孩子勇气、耐力、专注,还有独立。
衣服脏了可以洗,鞋子湿了可以晒,但如果错过了让孩子与自然亲密的机会,真的再也补不回来了。
![]()
辣妈语录:
有人说,孩子是花,要精心呵护。
可我更相信,孩子是树苗,得适当的经历风吹雨打,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人生啊,就是在无数次“再来一次”里,慢慢变得坚强的,你说对吗?
你经常带孩子去哪些地方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