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已过,黄淮海平原的玉米田本应迎来金黄遍野、机声隆隆的丰收景象。然而,2025年持续的阴雨天气让多地土壤水分饱和,田间泥泞不堪,常规轮式农机寸步难行,秋收进度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天公不作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粮抢收保卫战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全面打响。从履带式收割机昼夜奋战,到无人机“空中运粮”,科技与人力的双重力量,正全力护航秋粮归仓。
“履带+改装”破局泥泞田:农机的硬核升级
在河南淅川,由于土壤湿滑,传统收割机极易陷车。当地紧急调集3台高性能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凭借强大的抓地力和通过性,在泥泞中开辟出一条“收割通道”,昼夜不停抢收玉米。
河北邯郸魏县则采取“改造+调度”双管齐下:
- 农业部门协调履带式收割机跨区作业;
 - 同时对普通轮式收割机进行技术改装,加装驱动装置,提升其在湿软田地的作业能力。
 
目前,魏县秋粮收获进度已超六成,跑赢了天气“进度条”。
无人机“空中运粮”:科技赋能新农事
在山东菏泽定陶区,植保无人机化身“空中奇兵”,承担起一项新任务——搬运玉米。收割机将玉米棒卸入田间编织袋后,无人机挂载吊绳,将成袋玉米从泥泞的田地直接运送到路边卡车上,避免人工搬运的艰难与效率低下。
这一创新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也标志着农业无人机从“喷药”走向“多场景服务”的升级。
全国秋收进度:近四成已收获,抢烘成关键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度已近四成。由于抢收的粮食含水量高,抢烘、抢晒成为下一阶段重点:
- 各地启用粮食烘干中心24小时运转;
 - 农机合作社开放场地供农户晾晒;
 - 气象部门提供精准天气预报,指导农户错峰作业。
 
“应收尽收、颗粒归仓”,这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底线,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产业图景:超22.6万家粮食企业,鲁冀苏占近四成
支撑这场秋收大战的,是中国庞大的粮食产业体系。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续的粮食相关企业已超22.6万家,涵盖种植、收储、加工、贸易、农机服务等多个环节。
从区域分布看:
- 山东省、河北省、江苏省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三省总和超8.9万家,占全国总数的39.7%
 -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常年居全国前列;
 - 河北是华北粮仓,小麦、玉米主产区;
 - 江苏则在粮食深加工与仓储物流方面优势突出。
 
结语:每一粒归仓的粮食,都是对土地的敬意
当履带碾过泥泞,当无人机掠过田野,当烘干塔彻夜运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中国人对“饭碗”的执着守护。
秋收,从来不只是农事,更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考”。在22.6万家企业、无数农业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纵使风雨来袭,我们依然有底气说:中国的粮食,一粒也不会轻易丢失。
因为,那金黄的玉米、饱满的稻谷,不仅关乎温饱,更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汗水与希望,以及一个民族对土地最深沉的敬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