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80后”老新闻人,相信很多徐州人都认识她。
![]()
提到老本行,她是业务精湛,当年的各种获奖可谓是拿到手软;
退休后,她退而不休,“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喜欢琢磨琢磨,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她种过地、下过海、编过书、讲过学......
不过要说最让小编震撼的,还是这组她刚刚推出的彭城七里钢笔画。
![]()
浓重的墨块蕴含历史的重量,细腻的灰调诉说时光的喟叹,巧妙的留白则赋予观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耄耋之年的杨春茹老人,以最朴素的钢笔素描,为我们开启了一场与七里灵魂的深度对话。
![]()
晨曦微光洒落古寺飞檐的宁静,午后斜阳穿透老宅窗棂的斑驳,暮色四合笼罩石板小径的幽深...... 观其画作,四十二景,景景生情,帧帧入心。
![]()
她笔下的七里,是“活着”的七里,承载着彭城千载绵延的日常与深情;
她笔下的七里,是系于人迹与生活的烟火,将风貌变迁、历史遗存与生活百态串连成一条璀璨的珠链;
她笔下的七里,是凝固的历史切片,更是厚重的情感容器,盛满了一位耄耋老人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和对文化的虔诚敬意。
![]()
她以八秩之龄,以笔为舟,溯游千年长河;其作非止于景,更在于情。
更让人难以置信是,这些令人惊叹的画作竟出自一位从未学过专业绘画的老人之手。
![]()
杨春茹老人说,她对绘画的热爱源自上中学时的美术课。那时,她的美术作业常被选中贴到学校的画廊上。假期的时候,老师推荐她到工厂绘制机械制图,更是经常得到师傅夸奖,这也为她日后临摹钢笔画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
![]()
再次拿起画笔,已是半个多世纪后的2013年。她在编著《徐州崔氏翰林府》的三年间,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由衷的崇拜、敬仰、痴迷。此书付梓后,她便迫不及待地拿起钢笔,临摹周围能找到的一切图画:报刊、书籍上的插画,包装盒、纸袋上的宣传画等等,一发而不可收。
最近火遍全网的“彭城七里”,更激发了她的创作激情与灵感。
![]()
她先后三次登到兴化寺的最顶端,琢磨该怎么表现才最好;
放鹤亭由于被树木挡住,左看右看都看不到它的真容,她先后去拍了四回照片,最终拼成了一张完整的放鹤亭;
为了把黄楼画得精准,她前前后后去现场采风、拍摄七次;
![]()
有时候,画了好几天的作品,只因为一个细节自己不满意,她含泪撕毁重新再起笔。熬夜画画那更是常事......就这样,从着手创作到完成作品的一年左右时间里,先后有42幅画作在她的笔墨游走间渐次舒展。
![]()
耄耋之年的杨春茹老人,很像一个“六边形战士”。
她是个不服输的老太太,只要是她认准要做的事,谁都拦不住,而且要尽全力做到最好;
她是个勇于尝试的老太太,养花种地、下海经商、书院讲学......她常说,此生想做的事太多太多;
她是个有大情怀的老太太:1997年,她从徐州电视台副台长岗位退休后,就一刻不停地忙着组织编写老新闻工作者回忆录、搜集整理徐州谱牒文献、举办中华家训巡回展、宣传中华孝文化故事、保护文化地标崔家大院、编纂徐州籍革命烈士生平事迹、培养非遗传承人......
她,可敬可佩,又可爱可亲。
![]()
长路漫漫,亦灿灿。
未来,期待这位耄耋老人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撰文 | 蒋莉
徐州广电编辑 | 王峤
一审 | 姚亮
二审 | 朱宸昕
三审 | 张清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