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姿 吴耿岩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10月29日上午,沈阳市东北中山中学体育馆内,由四川威远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威远县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与东北中山中学联合举办的《书桌“静宁”时——威远县静宁寺抗战主题展》正式开展。纵跨2500公里山河,横跨86年岁月,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由此开启。
![]()
讲解历史(图据威远融媒)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无数学子流离失所。1939年,国立东北中学与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师生辗转千里,最终在四川威远的静宁寺停下脚步。
这座始建于明代、清末重修的古刹,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流亡的师生。2万余平方米的庙宇被改造成教室、宿舍与操场,52块金匾被洗去贴金,改制为黑板。一张张“静宁”的书桌,在战火中悄然安放。
从1939年到1946年,静宁寺成为两校师生的“第二故乡”。在七年多时间里,两校共培养约4000名学子,涌现出赵鹏大、戴临风、徐家福等大批国家栋梁。他们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投身国家建设,成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
展览物品(图据威远融媒)
本次展览是威远与沈阳两地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展览通过“国土沦陷 千里流亡”“静宁古刹 容膝避烽”“静宁岁月 兴学图强”“建立组织 宣传抗日”“校地一心 同舟共济”“静宁之光 星火传承”六个单元,以图文的形式,讲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静宁寺不仅是一座古刹,更是一张永不褪色的书桌。”威远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徐超认为,静宁寺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对教育与文明的坚守,是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东北中山中学党总支书记姚俊峰说:“我们的先辈在静宁寺坚持办学,用知识守护民族尊严。今天,我们在这里办展,不仅是纪念历史,更是让年轻一代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
![]()
学生观展(图据威远融媒)
东北中山中学学生杨涵寓感慨道:“看到前辈们在战火中坚持读书、唱着校歌立志打回东北,我真正明白了书桌的分量,也更让我懂得什么是责任与信念。”
展览将持续在东北中山中学展出,未来,双方还将联合开发研学课程,推动抗战历史进校园、进课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