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暖阳穿过被梧桐树掩映的街巷,洒在熙熙攘攘的行人身上。在充满国际范儿的上海街头,外国人的身影十分常见。
2025年3月,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皮埃尔(父亲,A国国籍)与莉娜(母亲,B国国籍)离婚后因孩子艾米(A、B两国国籍)的抚养问题产生争执,皮埃尔就艾米抚养权问题将莉娜诉至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看到年幼的艾米在父母持续的拉扯中备受伤害,长宁法院少审合议庭的法官心中满是沉甸甸的责任,本案涉及未成年子女利益,外籍双方当事人选择在中国法院解决纠纷,均表示愿意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这是对中国司法的信任。法官暗下决心,必须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为出发点,妥善处理好这起涉外抚养案,守护、抚平艾米受伤的童心。
划定红线 两份 “提示” 筑牢护“未”屏障
“我们已经让艾米录段视频,说说更愿意跟谁生活。”
开庭当日,父亲皮埃尔、母亲莉娜的陈述让案件承办法官李艳旻意识到,原、被告双方对于孩子抚养的争夺,已将孩子推入了双方矛盾的漩涡。拍摄视频证明孩子随谁共同生活意愿及一方家属向孩子传递贬损另一方言论等行为,已一定程度上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与联合国公约及我国法律有关“最有利于未成人”原则相悖。
![]()
图为少审法官们在心理咨询室里与孩子交流。
202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引导父母提升责任意识,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行为进行早期预防,避免离婚纠纷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利影响,充分保障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
为及时纠正父母不当行为,减少对年幼的艾米带来的伤害,长宁法院首次向外籍当事人签发《关爱未成年人专项提示》。
这份当庭签发的法律文书,直接给作为父母的皮埃尔和莉娜划定了行为红线。例如:明确禁止强迫孩子表态、禁止亲属传递贬损言论,要求双方配合家事调查,恪守“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这一提示的发出体现了我国作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缔约国在保障儿童权益上的专业性与公正性,对中外家庭都具有参考意义。”审判长赵懿先向记者补充解释。
考虑到艾米未来可能面临跨国就学、跨境探望等问题,长宁法院在该案调解后又向双方发送了第二份提示,要求当事人严格履行轮流抚养并平和交接,保障探望权,按时支付抚养费,重大事项协商一致,确保权益安排兼具法律合法性与便利跨境执行。
“家事案件离不开法理情的综合考虑,‘提示’的发出将柔性的道德呼吁化为相对刚性的法律义务,促使父母双方更好地关爱未成年人。” 李艳旻回忆起案件细节时说到。
专业支撑 家事观察员点亮孩子 “心理明灯”
“很明显,这位小朋友有着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他理解父母的忙碌,但被问到‘想选谁共同生活’时就会揉脸,说明他对父母分离这一情况是很痛苦的。”在家访阶段,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倪晓东向法官反馈了与艾米面对面交流的结果。
![]()
图为少审法官与家事观察员倪晓东一同进行家访。
针对双方当事人均已再婚、未成年子女存在心理创伤等实际情况,长宁法院即时引入“家事观察员”制度,首次聘请倪晓东与华东师范大学专家陈丽梅,为法院查明事实、固定调解方案提供儿童利益方面的专业支持。
观察员们走访了艾米的住所,全程参与庭审,科学评估双方当事人共同抚养模式的可行性。
“孩子很容易把父母的‘拉扯’归咎于自己,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必须及时干预。”陈丽梅指出。
母亲因抚养分歧表现出的紧张情绪和父亲流露出的负面情绪,都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眼看,艾米的头越来越低沉,法官的心也揪了起来。
怎么缓解艾米的“自责”情绪、抚平孩子的受伤心灵?
少年法庭里,“让孩子沐浴在阳光里”的暖色调灯带微微发亮。倪晓东向当事人皮埃尔和莉娜解释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提醒他们不应只关注案件输赢,而要考虑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方式。
依托于专家们的权威解读,法官们把握时机,情法兼施,皮埃尔和莉娜双方剑拔弩张的“对抗”态势逐渐瓦解。
多学科式的观察“会诊”,不仅有利于法院制定出更贴合未成年人需求的调解方案,更引导着当事人双方学会理性沟通,让孩子在这场“无奈的风暴”中真正被看到、听到、关心到、呵护到。
多元解纷 外籍调解员架起沟通“法律桥梁”
“中国法律的‘轮流抚养’和国外法律相关内容有什么区别?孩子未来的一切能否完全由一方自行决定?”
法庭上,双方当事人继续围绕法律适用问题各执己见,尤其是对中国法律中有关父母是孩子监护人的条款,皮埃尔和莉娜分歧难弥。
这让赵懿先意识到,要真正化解纠纷,打破当事人对于中国法律认知的壁垒至关重要。
为此,长宁法院创新引入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外籍法学专家Michelle Tzhori(中文名:崔米雪)作为本案的外籍调解员。
崔米雪不仅熟悉我国相关法律及国际司法规则,拥有丰富的调解经验和技巧,还与本案外籍当事人有着相似的在上海工作、生活背景。
诉中调解时,崔米雪先后与双方当事人交流,定位矛盾焦点,在力求减弱双方对立情绪的同时,一点点地引导当事人朝着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的立场转变。
与此同时,法官们通过外国法查明及对比释法的方式,向当事人清晰阐释中国法律、当事人各自国籍国法律中有关未成年人监护、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抚养的法律规定,缩小了外籍当事人因法律背景差异产生的认知差异。
最终,父亲皮埃尔和母亲莉娜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了一致的调解协议:双方以年为周期轮流抚养艾米,在一方抚养艾米期间,对方对艾米享有探望权,双方同时就孩子抚养、探望期间的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及孩子跨境就学、生活事宜进行了细化约定。
![]()
图为调解成功后少审法官们与外籍调解员合影留念。
“外籍调解员与法院之间的默契配合展现了中国法院、法官的智慧,也推进外籍当事人更‘近’一步。”参与本案调解后,米雪由衷地赞赏道。
在赵懿先看来,本案的妥善处理正是“东方智慧”的生动体现,展现了我国司法在涉外家事审判领域日趋成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实践成果。“外籍调解员能深入洞察外国人在中国长期生活的具体需求,让当事人感受到中国司法的开放与包容。”
审一案“护未”一程,以小案促国际善治。从签发《关爱未成年人专项提示》到聘请外籍调解员,从家事观察员制度到 “对比式释法”……一系列举措不仅为中外当事人提供了平等、专业的司法保障,更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司法的温度与智慧。
无论文化背景如何差异,避免给孩子带来身心伤害是全世界父母的共同追求。通过妥善处理涉外纠纷,长宁法院作为一个“涉外司法窗口”,正让越来越多的在沪外籍人士感受中国法治带来的安全感。
来源:天平阳光客户端
记者:刘泽 黄东利
编辑:周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