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超过两百名乌克兰顶尖科研人员毅然放弃欧美国家提供的优厚待遇,选择来到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投身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他们的到来,不仅填补了当时我国军工领域的巨大人才缺口,更为后续的技术突破注入了关键力量。
三十多年过去,这些曾为中国崛起默默耕耘的外籍专家如今身在何方?他们是否依然生活在这片他们倾注心血的土地上?他们的后代又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
![]()
中乌的双向奔赴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作为原苏联工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接了多达3500余家军工企业、300多万产业工人,以及包括未完工航母和两千余项尖端技术在内的庞大军事遗产。
这一突如其来的“技术富矿”立刻吸引了西方世界的高度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向乌克兰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伸出橄榄枝,开出高薪与优越生活条件,试图吸纳这批稀缺人才。
![]()
然而当时的乌克兰自身难保。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雄厚的工业基础,但在克拉夫丘克执政期间,一系列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国家陷入严重危机。
通货膨胀率一度突破一万个百分点,货币形同废纸,民众储蓄化为乌有。大量工厂停工倒闭,曾经站在科技前沿的科学家们不得不走上街头谋生,有人开出租车,有人做搬运工,甚至靠打零工维持基本温饱。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誉为“航母之父”的巴比奇。他曾是苏联时期最杰出的舰船设计专家之一,深度参与了多艘主力航母的研发建造工作,著名的“瓦良格号”正是出自他所在团队的设计蓝图。
可就是这样一位国宝级人物,在祖国分裂之后竟失去了所有科研岗位,最终只能转向文学写作以求生存。这样的境遇,折射出那个时代整个乌克兰知识阶层的集体悲剧。
![]()
与此同时,中国也正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冷战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实施全面技术封锁,许多海外华人学者归国受阻,国内高科技领域发展举步维艰。
我们迫切需要掌握核心技术,而乌克兰的专家们急需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两国在困境中形成了天然互补——一场跨越国界的知识转移就此开启。中国迅速启动“双引工程”,积极邀请乌克兰技术人员来华合作。
![]()
面对来自西方和东方的双重选择,部分专家选择了前往欧美定居,但仍有超过200人坚定地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道路。他们中的许多人怀抱着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更清楚地认识到前苏联解体背后西方势力的角色,因此宁愿相信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
![]()
为了吸引并留住这批宝贵人才,中国政府展现出极大诚意。外交部与国防科工委联合行动,直接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待遇:月薪高达500美元,相当于当时本地工资的二十倍;抵达即分配住房,医疗全免;子女入学优先安排至优质学校,解决教育后顾之忧。
![]()
真正打动这些专家的,不只是物质条件,更是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考虑到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异国环境,中国在西安及东北重工业基地专门规划建设了“乌克兰专家村”,整体复刻苏联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生活布局。
从厨房用具到家具陈设,每一个细节都还原了他们在故土的生活习惯。这种超越功利的尊重与体贴,让许多初到中国的专家感动不已。
![]()
当第一批乌克兰专家走进位于西安的专家社区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熟悉的房屋结构、俄式炉灶、连阳台上的摆设都似曾相识。这份用心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被尊重与接纳。
从此刻起,他们立下誓言:要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同行,助力这个国家打破外部封锁,实现自主腾飞。
![]()
齐心协力,突破技术封锁
人才到位只是第一步。彼时中国的航空航天与舰艇制造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缺乏先进设备,更缺少系统化的理论支撑与工程经验。
乌克兰专家到来后,立即投入教学与研发一线。他们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手把手指导中方技术人员理解图纸、分析结构、推导公式。后来广泛应用于L-15高级教练机的核心航空理论体系,正是由这批专家亲自构建并传授。
![]()
在实践环节,乌克兰团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标准。每次开工前必须完整复核所有参数,施工过程中图纸标注精确到毫米级别,装配完成后还需经历多次动力测试与模拟运行。
为了让中国团队真正掌握技术精髓,实现从“学徒”到“师傅”的转变,许多专家下班后仍坚持前往宿舍检查学员的学习笔记,逐条批改计算过程,甚至组织晚间答疑会。
![]()
在中国工程师与乌克兰导师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五年时间,我们就独立完成了AI-222K-25涡扇发动机的整机试制。几年后,基于乌克兰专家口述的经验与中方自主学习成果,首架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完成总装并试飞成功。
![]()
停泊在大连港的“瓦良格号”航母,在专家到来前只是一个未完工的钢铁空壳。正是在乌克兰技术支持下,我们引入原苏联DN80型燃气轮机动力系统,并重建舰载电子与武器平台,使这艘巨舰重新焕发生机,最终成为辽宁舰的重要前身。
除了航母建造,这些专家还在船舶设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用于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破冰船,其主体结构与航行控制系统均由乌克兰专家主导设计与监造。
![]()
可以说,这批专家不仅带来了“国之重器”的实物蓝图,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独立思考、自主创造。他们在华期间协助推进了超过2000个军工项目,涵盖航空、舰艇、动力、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推动中国军工实现了从仿制到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看着中国海军舰队驰骋大洋,空军战机翱翔蓝天,当年那些白发苍苍的导师们眼中满是欣慰。但他们传授完技艺,也渐渐步入暮年。那么现在,他们究竟过得如何?
![]()
乌克兰专家现状
根据中国科学院2024年发布的专项统计数据,当初来华的200多名乌克兰专家中,绝大多数至今仍长期居住在中国。已有68人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更多人持有永久居留证,在中国落地生根。
![]()
当年专为他们建设的“专家村”并未拆除,而是逐步转型为国际化老年社区。如今若你漫步于西安航空科技产业园区周边,常能看到一群银发外国人聚在一起用俄语交谈,桌上摆着红菜汤与黑列巴——他们正是那批为中国奉献一生的老专家。
![]()
他们的子女大多在中国出生或成长,接受完整的中文基础教育,普遍精通汉语、俄语与英语三种语言。不少人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高校,也有相当一部分赴欧美名校深造后选择回国效力。
许多年轻一代延续父辈志向,进入航天、船舶、航空等领域的研究院所工作。今天在全国各地设立的中乌联合科研机构中,活跃着大量被称为“乌二代”的青年科研骨干。
![]()
对于已退休的乌克兰专家,国家依旧给予极高礼遇。他们入住的高端养老社区由政府全额资助,日常生活无忧;医疗保险全覆盖,定期体检与药品补贴一应俱全;退休金与专项津贴按时发放,保障晚年生活质量。
![]()
社会大众对他们享有的优厚待遇毫无异议,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应得的回报。正是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刻,他们选择跨越山海来到中国,将青春与智慧献给了这片陌生土地。无论从情感还是贡献而言,任何褒奖都不为过。
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跨国科技协作,已成为中外合作史上的传奇篇章。也许科学家有国籍,但科学精神无疆界。正是这份超越政治与利益的信任与奉献,铸就了今日中国的强大脊梁。
信息来源
1.腾讯网:200多名乌克兰专家来华建设,如今待遇怎么样?
![]()
2.搜狐网:30年前,200名乌克兰军工专家“投奔”中国,如今他们如何了
![]()
3.网易网:91年苏联解体后,200名乌克兰专家来华加入中国国籍,这是为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