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0月22日,耶路撒冷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气氛有点微妙。美国副总统万斯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并肩站着,本来是想秀一把团结,结果一个尖锐的问题直接砸了过来:“以色列是不是美国的附庸国?”
听到问题,内塔尼亚胡的脸瞬间就沉了下来,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斥责这种说法是“胡说八道”。旁边的万斯反应也极快,马上跟进,强调美以两国是“平等的伙伴”,是并肩作战的“盟友”,绝不是什么大哥和小弟。
那么,以色列是不是美国的附庸,他们两人说的算吗?
![]()
台上的剧本:演给谁看
内塔尼亚共和万斯的这番表态,可不是简单的临场发挥,而是一套早就写好的“公共剧本”,这出戏,要演给好几拨观众看,每一句台词都有它的目标。
当内塔尼亚胡用“一派胡言”这种激烈字眼回击时,他首先是在对自己国内的民众喊话。当时加沙的停火协议虽然签了,但地面上零星冲突不断,整个协议摇摇欲坠,国内的右翼势力和民众都充满了安全焦虑。
![]()
他这句硬话,就是一剂定心丸,告诉他们:“放心,以色列腰杆是硬的,我们自己说了算!”同时,这也是说给整个中东听的,他要向周边国家表明,以色列不是谁的代理人,更不接受被外部托管。
而万斯的迅速附和,那番“平等伙伴”的言论,则是演给全世界看的,尤其是给欧洲盟友和国际组织。美国需要维护一个“尊重盟友”的体面形象,不能真落下个霸权主义的话柄。
![]()
这种两个人并肩站立、异口同声的画面,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视觉符号。它传递的信息非常直白:我们是一条心的,别想挑拨离间。这种精心设计的团结姿态,目的就是为了压制外界对两国关系不平等的猜测和议论。
说白了,这已经成了一种外交惯例。每当类似的质疑声音冒头,美以高层就会启动这套“澄清”程序。这就像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一次次动用否决权,为以色列挡掉那些不利的提案一样,都属于标准操作。用一场程序化的表演,来回避“到底谁听谁的”这个真正要命的问题。
![]()
舞台的边界:底线在哪
然而,在这场“双簧”的背后,双方其实在进行着一场动态的博弈,不断试探和确认彼此行动的边界。以色列一边享受着美国的庇护,一边又总想秀一下自己的肌肉,证明自己不是提线木偶。要理解以色列的这种心态,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
1981年,以色列做了一件让全世界都惊掉下巴的事。它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悍然出动战机,把伊拉克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给炸了。事后,美国在联合国投了谴责票,里根政府也公开批评,但那又怎么样?以色列干了也就干了。
![]()
这件事成了一个历史坐标,以色列时不时就拿出来宣示一下:在最核心的国家安全问题上,我手里也握着“一票否决权”。这种敢于违逆美国意愿的行动,恰恰是“伙伴”和“附庸”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双方的关系里,一直都存在这种分歧和拉扯。
再看回10月22日当天,一个更有趣的场景出现了。这边,美国副总统万斯坐镇耶路撒冷,首要任务就是监督那个由美国主导的停火协议能不能执行下去。而就在同一天,以色列议会那边,以25票对24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一项要把以色列法律延伸到约旦河西岸的法案。
![]()
你看,这就是一场绝妙的同步博弈。以色列一方面在美国划定的框架里行事(遵守停火),另一方面又在另一条战线上,悄悄地挑战美国的政策底线(西岸问题)。它用这种方式,不断宣告和拓展自己的政策空间。
美国的支持从来都不是一张空白支票。军售要经过国会批准,像某些大当量的炸弹,说暂停交付就暂停交付。那个看似生效的停火协议,背后还有一堆悬而未决的难题:战后由谁来维和?维和部队有没有开火权?谁要是违反了协议,该怎么处理?这些细节,才是美国真正的控制杠杆。
![]()
台下的天平:谁说了算
无论台上的表演多么声情并茂,多么强调“平等”和“伙伴”,只要我们看看台下的那架天平,看看那些冷冰冰的数据,一切就都明白了。这架由巨额援助和武器依赖构成的“结构性天平”,早就已经歪了。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高达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基于一份从2019年到2028年,总额高达380亿美元的长期协议。钱从哪儿来,装备就得从哪儿买。
![]()
在2019到2023这几年里,以色列采购的主要常规武器中,有大约69%都来自美国。德国是它的第二大武器供应国,但跟美国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家”和“卖家”关系了,这几乎就是一条军事上的“生命线”。
如果说军事援助是硬件,那外交支持就是软件。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供的外交庇护,就是以色列最重要的安全软件之一。可以说,美国的援助和外交支持,就像一个控制着以色列安全命脉的“总阀门”。
![]()
阀门开多大,流量有多少,决定权在美国手里。以色列当然可以在这个设定的流量范围内,搞点自己的小动作,展现一下所谓的“自主性”。但别忘了,那个开关,那个总阀门,始终都攥在美国人手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段关系的不对等性。
当然,把这种复杂关系简单化地贴上“附庸”标签,也不准确。更合适的词是“战略共生”或者“高度互赖的安全同盟”。以色列也不是只拿好处不干活,它在情报、科技和军工领域,同样能为美国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回报。但这种互利,本质上是不对等的。
![]()
一方提供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性资源,是安全感的来源;另一方则主要扮演美国在中东这个棋盘上的“战略支点”。这种角色定位的差异,已经清清楚楚地回答了那个问题:当双方的核心利益发生冲突时,到底谁有最终的拍板权。
有人觉得以色列是美国的小弟,也有人觉得它能反向影响白宫决策,现实是,两者都有,但影响力不等于决定权。所以,耶路撒冷那场发布会上的“双簧”,反倒成了一个绝佳的注脚。它恰恰证明了美以关系中那种不对等状态的真实存在,以及双方对这种真实的极度敏感。
![]()
结语
美以关系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非对称的共生”。既不是简单的主子与仆人,也绝非真正的平等伙伴,而是一种权力天平明显倾斜、但又在利益上深度捆绑的复杂结合体。
未来,美以关系大概率还会继续在“表演性的平等”和“结构性的依赖”这两条轨道上并行。舞台上的“伙伴”说辞还会继续上演,而舞台之下,那架倾斜的天平,才是定义这段关系最真实的底色。
京报网2025-10-22《当着万斯的面,内塔尼亚胡否认“以色列是美国附庸国”说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