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闺蜜一起出去玩,在漆黑一片的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却瞥见她打开了手机。
手机屏幕亮的刺眼,她却捣鼓了好一阵子,连电影的高潮情节都错过了。
电影结束后,我问她:“什么事那么着急啊?”
她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拿出手机调出微信工作群给我展示:上级领导发了一条简短的通知,
下面各个同事立刻跟上了一连串的收到!收到!收到!消息足足刷了几百条。
 ![]()
闺蜜说,这个大领导最喜欢在公司大群里发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都要求他们必须第一时间回复。
上次周六晚上,某条通知发出去之后无人回应,大领导直接大发雷霆,在公司里新加了一条规定,
通知发出去后五分钟之内必须回复收到,不然就视为对工作态度不认真,罚款20。
这导致闺蜜即使在周末也不能心无旁骛地玩,而是要一直注意有没有手机消息。
工作日那更是离谱,领导们喜欢看监控,在监控里到处抓谁多玩了一分钟手机、谁上厕所太频繁。
 ![]()
某次,领导发出的通知闺蜜没看见,同事急匆匆来告诉她,她回复消息时用的时间久了一点,又被看监控的领导警告,说她上班摸鱼。
我听后叹为观止:这简直是左右脑互搏,形式主义的高峰啊。
不止是微信工作群,连很多的家长群、大学班级群里也流行起了这样的奇怪现象,
只要发通知,就必然要回复一连串的收到,否则就说明你眼里没有领导、心里没有工作。
这样的模式,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形式主义的服从
说到形式主义,最有发言权的可能不是这些工作群,而是“山河四省”的学生们。
所谓“山河四省”,即是指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四个省份,因为人口密度大、省内高校少,
而形成了卷生卷死的学习氛围,形式主义的学习要求更是必不可少。
什么早自习要全体站立读书、跑操前要拿着小册子背单词、校内不能有学生走路只能跑步、自习课要做到心无旁骛“零抬头率”等等。
 ![]()
最近,我还在小红书上刷到了这样一篇帖子:“我在一个连三朵桂花都容不下的地方工作。”
作者在某个学校里当老师,她说:“在这个号称以孩童为世界中心的地方,
在这个冷的太早的秋天,迟迟而开的三朵桂花成为了值日学生和班主任的原罪。”
原因是学校的值日工作分给了学生,而这位老师却收到了领导的扣分和通报批评,原因就是楼梯上没被扫去的三朵小小的桂花。
我们会发现,事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服从”,排除万难规行矩步的服从,这样才能彰显出领导们的高高在上。
 ![]()
员工们不用表达“我理解了通知”,学生们不用质疑“桂花算不算垃圾”,只需要通过符号化的行为去表现“我正在认真对待指令”。
当这种符号被领导们反复强调、规则化制度化之后,它就完全没有了沟通的功能,只剩下了“服从”的象征意义。
认知负荷
对于那些“接收指令”的人们来说,回复收到其实是一种驯化后的结果。
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输入或者高频率的沟通时,只会选择最简便有效的那一个回应方式,以节省认知资源,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认知负荷理论”。
 ![]()
当上级发了通知,不管你是不是接收信息的那个人,先发“收到”就能最大程度上免责,
又不用花其他的时间反馈,可以说是最简单快速、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最开始的时候,回复收到并不是一种规则,也并不需要罚款,
领导设置“必须回复,不然就罚款”的规则,就是在用一种负强化(避免惩罚)的方法在规训和塑造员工行为。
 ![]()
当员工发现,只需要稍微动动手指快速回复收到,就能避免麻烦时,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一种条件反射的行为。
但本该最重要的那项“通知”的内容,却反而没有人关注了。
这就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处理工作的bug:如果你回复收到,却没注意那个不属于你责任范围的通知内容,
领导问责起来,拿着你的“收到”说事,你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这其实是为我们增添了双倍的认知负担,却仅仅是为了满足领导们高高在上的“服从欲望”。
规训社会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些令人无法忍受的规则,有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主动推动的。
因为很多人从小就被学校规训、被家长规训、长大之后又被组织规训,所以自动就演化出了一套“自我约束”的底层代码。
领导不一定要时时刻刻数着谁回复了谁没有回复,只需要定下“必须回复”的规则,
并且施加上一定的惩罚,员工们就会自我监督、自我审查,并且相互提醒“快回收到!”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家福柯的“规训社会理论”,福柯认为,规训区别于暴力镇压,是通过社会管理规则,使得个体“自愿”服从群体规范。
 ![]()
只要群体内部有着细致的规则、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能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人们就能自动内化规则、主动服从规则,甚至不需要外部手段强制就能自我规范。
当第一个收到、第二个收到接连弹出,很快几百条消息在手机上刷屏,在这种同步行为的压力之下,你能忍得住不跟上吗?
我们不能对抗规则,但是也不能沦为只会执行规则的机器。
可以设定自己的回复节奏,重要的通知和任务的发布及时回复,无关紧要的链接或者通告,
就设置自动回复或者快捷消息,不用因为“大家都回了就我没回”而觉得愧疚。
身处一个形式主义大于态度和能力的环境之中,真正成熟的做法不是完全顺应规则,隐藏自己。
而是张驰有度,学会在应对规则之外保留自己的节奏,记住,你的价值,从不取决于是否秒回“收到”这两个字。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