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诗言志”,意思是诗歌主要表达人的思想,但他并没有说“诗作伪”。
![]()
诗歌确实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可以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甚至可以写现实民生的一些问题,是人们较为喜欢的一种文体。不管是李白潇洒飘逸的诗歌,还是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都有人喜欢。但诗歌是可以作伪的,诗人没有那种情感却偏偏抒写那种情感,或者诗中存在着一些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后代人就盲目引用,继而弄得越来越不真实,以至于给后代人形成误导。李白写过“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似乎自己志趣高洁,完全远离权贵圈子,要修道,守住自然的天性,哪怕整天云游四海,也仍然不与权贵合作。可是他又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命不凡,说自己以后会做官,有济世之志。即便他真的做了官,不到两年,也就被排挤出长安。因为他那样潇洒自然的脾气,不适合做官,很容易得罪权贵,当然会受到排挤。人们以为李白有雄心壮志,一定可以安邦治国,却偏偏不能,空有一番雄心抱负。最终不得不云游四海。喝酒还炼丹,干一些人们认为没用的事。李白追求功成身退,最终功未成,身也未退。他的诗就算是作伪了,尤其是描写雄心壮志的诗,大多存在着作伪的倾向。当然,并不是说诗歌不让诗人抒情,也不是说诗歌不能追求浪漫的境地,而是诗人写的太活,总是抒发雄心壮志,却总是难以实现,即便实现了,也把握不住,最终仍然回到原点,那么诗人的诗就算是作伪了。
杜甫写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融情于景,诗人自己当时并非流泪。也并非惊心动魄,只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而他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似乎是“诗言志”的体现,可以体现自己的志向,却偏偏没有那么严重。诗句体现自己艰难多病的状态,似乎把自己的命运和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有历史渊源的,从屈原开始就有了知识分子香草、美人的比喻。除了把自身命运和国运联系在一起的优秀传统,诗人的诗歌总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很多普通的诗写得非常宏大,把自己没病的身体写成有病的身体,当然后代无人可考。或者国家命运不好,受到叛军的攻击,山河凋零,诗人就说自己病了,和国家一样生病,却是为了抒情而写的,却偏偏作伪了,说了谎话。南宋的陆游和辛弃疾是两大爱国诗人,既写诗,又写词。他们的诗词中有很多收复北方的意愿,甚至在做梦中收复了北方,有的还要死后让儿子在坟前告诉自己收复北方的愿望实现了。这种强烈的收复北方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并没有收复北方。当然不能说他们的诗歌作伪了,只能说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倘若诗歌中引入一些意象,而这些意象是传说的意象,并不切合实际,后代的诗人就要胡乱引用,就算诗歌在作伪,在以讹传讹。
![]()
《诗经·大雅》中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郑玄笺注曰:“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食。”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具有高贵圣洁的秉性,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具有一种神秘性。民间有俗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由此引申开去,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诗写道:“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直接将传说引入诗中,以同为良材的桐与竹为喻,赞美一代良相张说。唐代李峤的《夏晚九成宫呈同僚》诗写道:“林引梧庭凤,权归吴政隆。”以“梧庭凤”渲染宫廷之气象,自是不同凡响。明代的方孝孺写诗:“凤随天风下,暮息梧桐枝。”借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坚定不移忠于建文帝,而绝不屈事于明成祖的决心。后代很多诗人都在引用,认为凤凰一定栖息在梧桐树上,其实只是一种错觉,甚至是一种迷信。可是古代诗歌就有这种说法,甚至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意象,后代很多诗人就直接引用,不再创新,也不再科学地辨析,当然也就作伪了,以至于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误读。后代很多人都认为古代存在着凤凰,而且凤凰真的栖息在梧桐树上,真的要吃竹子,而不吃其他的东西。
还有古人对于杜鹃啼血印象的引用,认为杜鹃鸟失去伴侣之后,就会哀鸣,一直叫到嘴角流血,痛苦而死,算是忠贞的表现。其实杜鹃这种鸟最不忠贞,总是胡乱交配,在伴侣死了之后,还会找其他的同类交配,不会忠于伴侣。而所谓杜鹃啼血只是文人的一种想象,并不科学。杜鹃喜欢吃桑葚,吃多了以后,嘴角就染上了桑葚的紫色,而且叫声比较尖利,其实是杜鹃吃了桑葚之后很高兴,欢快地叫出来。文人士大夫听了这种叫声,感觉内心不安,再看到杜鹃嘴角带紫红颜色,就认为杜鹃叫得流血了,很有可能是失去了配偶。这种想象不符合生物学规律,却有一种审美的意象在里面,主要是为了表达爱情的忠贞。连同鸟都这样,那么人就更应该忠于爱情。可是古代忠于爱情的男子并不多,就没必要套用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了,而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总是痴情。无论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还是白蛇传中的许仙,都算是痴情的男子。现实生活中的男子却大多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娶了妻子还要娶小妾,有的还要到青楼去玩耍,要吃花酒。老百姓没钱,有的根本找不上媳妇,不能结婚。有的结婚之后却并不善待女人,只是把女人当成生孩子工具。爱情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让人以为古代普遍存在着感天动地的爱情,其实只不过是个例,而不是通例。
![]()
诗言志是对的,但诗歌也能作伪,尤其是一些诗人,本身没有多大本事,却善于写诗,用诗歌来标榜自己。所谓的“言志”,就是吹嘘自己的志向,却偏偏不具备济世之才,甚至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是那么真诚,最终有可能成为官场的禄蠹,也有可能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可是他们的诗歌偏偏写得比较美好,营造了特殊的美学境界,甚至可以传唱上千年。后代人读他们的诗,要善于鉴别真伪,在看到他们表达的志向之后,应该看到他们失败的人生,看到他们无能为力的尴尬,还要看到他们两面的性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