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6日,在一场纪念活动上,受邀出席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回答了一个问题,怎么应对全球的挑战,尤其是该怎么赢得与中国的较量?
面对这个对美国来说已经是世纪难题的提问,这位老牌战略家出于对时代的总结,只回了3个字“凝聚力”。
当下美国被内耗撕扯,中国却正在以稳健步伐推进发展,而基辛格的回答,直接点出了美国的问题,也映出了中国的优势。
![]()
军舰围堵、技术封锁、外交联盟等战术统统都没有,而是将美国自家剖析了一遍,而他口中的“凝聚力”到底指的是什么?它又凭什么决定胜负?
美国的裂缝
美国的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早在过去十几年,那股内部失控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政治上,两大党彼此不容,制度成了博弈工具,公共事务成了选票筹码。
普通民众对政治的信任在不断下滑,国会的立法效率也一再受阻,有些政策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愿妥协。
![]()
这种撕裂不是只存在于电视辩论里,它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一个人在网上发个言论,很快就能被贴上“左派”或“右派”的标签,不同意见之间的交流变成了彼此攻击。这种社会氛围下,想形成共识几乎成了奢望。
经济层面的问题更复杂,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分水岭,那场危机之后,美国政府斥巨资救助金融机构,挽救了华尔街,却没能改变普通家庭的命运。
![]()
很多中产阶级眼看着自己辛苦几十年的资产缩水,工作难找,房贷难还,而金融机构却很快恢复盈利,继续给高管发奖金。
这种不平衡的局面,让很多人对体制的信任开始动摇。
而在近几年,美联储为应对高通胀采取了连续加息的政策,试图用紧缩的货币手段控制价格,但这套逻辑对普通人来说代价很大。
![]()
中小企业融资变难,房贷利率飙涨,就业市场也开始收紧。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资本集团反而趁机扩大了市场份额,那些本就握有资源的企业,反而在危机中越做越大。
这些现象叠加在一起,让越来越多美国人感觉到,“美国梦”正在远离。
![]()
曾经那个强调机会平等、向上流动的社会模型,如今仿佛失去了动力,社会裂缝变得越来越深,凝聚力自然也就越来越难找到。
中国的稳定感
对比美国,中国的发展路径显得更加稳健。不是说没有问题,而是面对问题时,整个社会总能通过某种方式迅速形成合力,找到解决路径。
这种能力,其实来自一种深入人心的集体意识,在中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彼此交织的。
![]()
很多人可能不讲大道理,但在面对灾难、困难或突发事件时,愿意配合、愿意支持、愿意相信。这种信任,不是靠宣传维持的,而是在一次次危机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回看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几乎全国上下都动了起来,从解放军到志愿者,从地方政府到普通百姓,大家都在想办法救人、转移、重建。
这不是命令下来的统一行动,而是一种集体反应。
![]()
到了疫情时期,虽然面对的困难更复杂,但类似的动员机制再次发挥了作用。无论是社区防控,还是核酸检测,组织动员的效率远超许多发达国家。
这种“拧成一股绳”的状态,背后有文化传统的支撑,也有制度安排的保障。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义利观、家国观,这些理念虽然看起来古老,但在现实中却有着强大的现实支撑力。人们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换取大局稳定,这种价值观在危机时刻体现得尤为明显。
![]()
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完全交给市场“自我调节”,而是始终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扶贫等方面,国家持续投入,不断试图缩小贫富差距。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焦虑,也提升了普通人的安全感。
所以说,中国的“凝聚力”,不是靠某一项政策堆出来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结果。
![]()
它来自文化、来自制度、也来自社会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往往比某项技术的突破更关键。
信任的差距
而美国正面临一场信任危机,不仅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变冷,连金融体系内部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2023年,硅谷银行的突然倒闭让人们意识到,就算是科技行业的“金主”,也并非无懈可击。这家银行在风控上的松懈,加上市场变化的迅猛,导致它几乎一夜之间崩塌。
![]()
储户恐慌、股市震荡,监管机构虽然紧急接手,但整个事件带来的冲击却远不止一家银行的倒闭。
问题不在于银行倒了,而在于人们开始怀疑,整个体制是否还能在风险面前稳住,那种曾经建立在制度信任之上的金融信用,如今变得越来越脆弱。
对比之下,中国的应对机制则显得更具韧性。
![]()
当一些地方性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时,监管部门往往会迅速介入,采取托管、注资、重组等方式,防止问题蔓延。
这种处置方式虽然不总是完美,但至少能稳住局面,避免系统性崩溃。
更重要的是,民众对政府的整体信任度依然较高,即使在面对复杂局势时,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恐慌或社会混乱。
![]()
这种信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凝聚力”的核心组成,基辛格之所以强调“凝聚力”,其实就是看到了这样的差距。
在技术、资金、外交这些层面,中美之间的竞争一直都存在。但真正决定未来走势的,是一个国家能不能在关键时刻团结起来,而不是四分五裂地彼此内耗。
结语
基辛格的回答之所以发人深省,是因为他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给出容易接受的答案。
![]()
他没有说美国需要更多的导弹、更多的芯片或者更强的联盟,而是提醒美方先把自己的内部问题解决好。
中美竞争不是短跑,而是长期的博弈,比的不是一时的领先,而是结构的耐力,谁能更稳,谁就能走得更远。
凝聚力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看一个国家在面对困难时,能不能一起扛、能不能一起走。
![]()
在这一点上,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美国如果真的想“赢”,就得先把撕裂的社会缝补起来。
基辛格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看过太多兴衰,他说的“凝聚力”,不是对中国的赞美,而是对美国的提醒。
参考资料
基辛格:应对当今全球挑战,美国缺乏凝聚力 观察者网2023-02-0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