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年 11 月 10 日清晨,南京的寒风裹着冷雨,打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红砖墙上。70 岁的陈彪院士裹紧棉衣,像往常一样准时出门 —— 上午 9 点,南京大学天文系有一场他牵头的学术会议。
这条路他走了无数遍,从住所到会场不过 20 分钟路程。可直到会议开始,参会的同事始终没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电话打到家里,家人才惊觉:早晨 6 点半出门的陈彪,凭空消失了。
![]()
这一消失,就是 32 年。国家动用警力排查,科研界同仁多方寻访,可这位顶尖太阳物理学家,终究没留下任何踪迹,成了中国科研史上最离奇的谜团。
一、名门之后: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陈彪的家族,自带 “传奇基因”。他出身福州螺江陈氏 —— 这个家族在晚清民国年间名人辈出,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伯父陈宝琛是光绪帝师,晚清 “同光体” 诗派的核心人物。
父亲陈体诚更是近代科技界的先驱。1915 年,陈体诚赴美留学,专攻土木工程,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浙江公路局局长、中国工程学会会长。抗战时期,他临危受命负责中缅国际公路建设,在崇山峻岭中抢运战略物资,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1942 年,陈体诚因积劳成疾在昆明病逝,年仅 46 岁。父亲的离世,给 19 岁的陈彪沉重打击,却也让他立下誓言:“继承父志,投身科研,报效国家。”
在家族学风的熏陶下,陈彪与弟弟陈篪双双走上科研路。陈彪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专攻天体物理;弟弟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成为冶金部钢铁研究院专家,被誉为 “科技战线上的钢铁战士”。兄弟二人,一个仰望星空,一个深耕大地,延续着家族的家国担当。
1950 年,陈彪进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那时的中国,太阳物理研究几乎一片空白,观测仪器全靠进口。他主动请缨,牵头研制太阳观测设备,从图纸设计到零件加工,亲力亲为,硬是在简陋的实验室里,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太阳单色光照相仪。
二、科研拓荒:把一生献给太阳物理
在同事眼中,陈彪是个 “纯粹的科研人”。他的研究领域聚焦太阳对流层结构、太阳观测仪器设计,这些看似冷门的方向,却直接关系到空间天气预报、卫星安全等国之重器的发展。
上世纪 60 年代,他提出建立中国太阳观测网的构想。为了选址,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从云南丽江的高海拔山区,到河北兴隆的观测基地,哪里适合观测太阳,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水,皮肤被晒得黝黑,却始终乐在其中。
1978 年,陈彪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当时太阳物理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可他没有丝毫架子,依旧每天泡在实验室和观测站。学生回忆:“陈先生从不搞花架子,每次观测数据都要反复核对,哪怕差一个小数点,也要重新计算。”
他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多次率团参加国际太阳物理会议,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来,也把中国的研究成果带出去。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太阳物理研究从跟跑者,逐渐成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
70 岁本该退休安享晚年,可陈彪却拒绝了:“国家的太阳观测网还没完善,我还能再干几年。” 失踪前,他正在牵头一个 “太阳活动周期观测” 项目,那场未出席的学术会议,正是为了敲定项目的后续方案。
这样一位把工作当生命的科学家,怎么会无故缺席重要会议?消息传开,整个科研界都陷入了震惊与疑惑。
三、离奇失踪:20 分钟路程里的谜团
1993 年 11 月 10 日的失踪经过,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却又充满疑点。
早晨 6 点 30 分,陈彪吃完早饭,告诉家人 “去开个会”,便独自出门。他没有带公文包,只揣了一份会议资料和少量现金 —— 这是他多年的习惯,轻装简从。
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到南京大学天文系,路线清晰:沿北京西路向西,经过云南路路口,再走 500 米就到会场。这条路他走了十几年,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上午 9 点,会议正式开始,主持人多次看向门口,始终没等到陈彪。同事们起初以为他堵车或临时有事,可直到 10 点,依旧杳无音信。有人试着拨打他家电话,接电话的家人语气焦急:“他早就出门了啊!”
家人立刻出门寻找,沿着陈彪的必经之路反复打听,可没有任何人见过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11 点,家人报警,警方迅速介入调查。
排查范围不断扩大:走访沿途商铺、调取当时的交通记录(1993 年南京监控极少)、询问中科院和南大的同事、排查陈彪的社会关系。可结果让人失望:没有目击者,没有线索,陈彪就像从空气中消失了一样。
警方排除了仇杀可能 —— 陈彪为人谦和,一生专注科研,从未与人结怨;也排除了抢劫意外 —— 他身上现金不多,且没有发现任何打斗痕迹。有人猜测他是不是迷路了?可他神志清晰,对路线无比熟悉;还有人说他可能突发疾病晕倒?可沿途医院和救助站,都没有接收过类似的老人。
更让人费解的是,陈彪没有带走任何重要物品,家里的科研资料、银行卡、证件都完好无损,不像是有计划的离开。他的妻子回忆:“他那天心情很好,出门前还跟我聊了会议的安排,根本没有异常。”
四、32 年寻找:从未停止的牵挂
陈彪失踪后,国家和科研界从未放弃寻找。
中科院成立了专门的寻访小组,发动全国的天文台和科研机构提供线索;警方把他的信息录入全国失踪人口数据库,每次有类似的失踪案例,都会第一时间比对;他的学生和同事,更是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在国内外多方打听。
上世纪 90 年代末,有人在云南丽江的观测站附近见过一位疑似陈彪的老人,寻访小组立刻赶过去,却发现只是外形相似的当地村民;2005 年,有群众举报在南京郊区的养老院见过白发院士,核实后依旧是误会。
随着时间推移,寻找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可家人和同事始终没放弃。陈彪的弟弟陈篪,直到 2015 年去世前,还在叮嘱家人:“一旦有消息,一定要告诉我。”
南大天文系至今保留着陈彪的办公室,里面的书架、桌椅,甚至桌上的笔筒,都保持着他失踪前的样子。每年 11 月 10 日,都会有同事和学生来到这里,默默缅怀这位失踪的前辈。
为什么大家对陈彪的失踪如此牵挂?不仅因为他是顶尖科学家,更因为他代表了那一代科研人的精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不计名利,为国家的科研事业鞠躬尽瘁,陈彪的失踪,成了整个科研界的遗憾。
五、未解之谜:那些流传的猜测与真相
32 年来,关于陈彪失踪的猜测从未停止,可没有一种能经得起推敲。
最荒诞的说法是 “被外星人带走”—— 因为陈彪研究太阳物理,可能接触到了外星文明。这种说法显然缺乏科学依据,不过是人们对离奇事件的浪漫想象。
也有人猜测他 “自愿隐居”:或许是晚年想远离科研的忙碌,找个安静的地方安度晚年。可了解陈彪的人都知道,科研是他的生命,除非发生意外,他绝不会轻易放弃未完成的项目。
还有一种更让人揪心的猜测:他可能在途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晕倒后被好心人救助,却因为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失去了记忆,从此流落在外。可如果真是这样,这么多年来,为何没有任何线索?
![]()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陈彪可能在那 20 分钟的路程里,遭遇了某种意外,比如被失控的车辆撞倒后,肇事者为了逃避责任,将他转移到了隐蔽地点。可 1993 年的北京西路交通并不繁忙,且没有任何肇事逃逸的报案记录,这个猜测也缺乏证据。
如今,陈彪如果还在世,已经 102 岁了。对于他的家人来说,32 年的等待早已变成一种执念 —— 他们既希望能找到他的下落,哪怕是最坏的消息,也希望能给这段离奇的经历一个交代。
六、精神永存:科研路上的灯塔
陈彪虽然失踪了,可他的科研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后人。
他牵头建立的中国太阳观测网,如今已经发展成由多个观测站组成的庞大网络,在太阳活动预测、空间天气预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培养的学生,大多成为太阳物理领域的骨干,延续着他未完成的事业。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回忆:“陈先生常说,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句话,我们一直记在心里。”
2013 年,在陈彪失踪 20 周年之际,国际天文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 “陈彪星”,以纪念他对太阳物理研究的贡献。这颗在宇宙中运行的小行星,成了这位失踪科学家的另一种存在 —— 他虽然离开了地球,却以另一种方式,继续 “仰望” 着他一生热爱的太阳。
32 年过去了,南京的北京西路早已物是人非,可关于陈彪的谜团,依旧没有答案。他的失踪,是中国科研史上的一个遗憾,也是一个提醒:那些为国家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牵挂。
或许有一天,随着新的线索出现,这个谜团会被解开。但无论如何,陈彪院士对科研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早已化作一座精神灯塔,照亮着后来者的科研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