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 年一个英国使团划破海浪穿越万里,带着一船 “洋玩意儿” 来到中国,想和乾隆皇帝谈一谈 “做生意”。
没想到的是,这趟旅程最终换来一封 976 字的回信,语气高高在上,态度冷冰冰。这封信现在被摆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后来还倒成了鸦片战争的 “前奏”。
![]()
乾隆这封信到底写了什么?它又为什么被认为愚昧?
一趟跨洋之旅,两个世界的误会
18 世纪末的英国早已进入工业社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可英国货到了中国却卖不出去,因为清朝只认白银,这时候英国人急了,一边赔本一边还得倒贴白银换茶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打开中国市场,这就是马戛尔尼使团出发的原因。
![]()
这次访问是中英之间第一次正式的外交接触,英国人抱着诚意来了带着各种新奇仪器和礼品,想和清朝谈谈通商、设外交点、常驻使节这些事,不过他们没想到,清朝对这套根本不感兴趣。
在乾隆看来这些英国人不是来交谈更像是来朝贡的,那时候乾隆习惯了各国来 “进贡”,对 “平等外交” 的概念压根没概念,从一开始双方的交流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礼节问题成了第一道坎,乾隆要求马戛尔尼照着老规矩来,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可英国人坚持只行国礼,鞠个躬就完事;清廷觉得这不尊重,英国人觉得这是羞辱,双方就这么僵在了礼数上,真正谈事的机会也就没了。
![]()
让英国人挠头的是他们带来的各种高科技产品,在清廷眼里不过是 “玩物”;蒸汽机、显微镜、天文仪器,这些当时在欧洲已经是科技进步的象征,在清廷看来只是 “奇巧之物”,没啥实用价值。
据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记载,乾隆对这些礼物 “仅作表面观赏,未深入探究其原理或用途”,其中蒸汽机模型甚至被封存于圆明园,直到 1860 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仍未开封。
这种认知差距让英国人意识到,想靠 “展示先进” 来打开局面,行不通。
写在纸上的 “天朝心态”
这趟访问的 “总结陈词”就是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那封信,整封信语气平静可内容却透露出一种明显的优越感;乾隆在信里明确表达:中国什么都有,不需要外国的东西。英国想多设几个口岸做生意?不批。想派常驻代表?没必要。
![]()
在乾隆眼里,英国只是 “远方小国”,能来朝见已经是天大的恩典。实际上当时乾隆通过传教士蒋友仁等渠道,对欧洲国家的政体、军事及殖民活动已有一定了解,甚至知晓英国在印度的势力扩张,但这种认知受 “天朝上国” 观念过滤,所以最后还是将英国纳入朝贡体系审视。
这种态度让英国人摸不着头脑,可以看出当时清廷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自大,乾隆对英国提出的通商请求,完全没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只是单方面宣告:“我们不缺你们的货。” 他这种拒绝真实的把中国与全球市场隔绝开来。
![]()
这封信之所以被贴上 “愚昧” 的标签,可不只是因为它拒绝了一个合作的机会,更多的是它代表了一种看不到世界变化的盲目自信。在乾隆笔下,中国依旧是 “万邦来朝” 的中心,可欧洲早已走上全球扩张的路。
清朝当时的世界观比较封闭,已经跟外界脱节,乾隆固守 “天朝地位”,看不见外部世界的变化,更没意识到这场看似普通的外交碰面,其实是一次历史的转折点。
一封信没挡住战争的脚步
马戛尔尼使团回去后英国人收起礼貌,开始换种方式应对清朝。他们找到了一个 “突破口”鸦片。于是开始倒卖鸦片用毒品换白银。清朝想管可一边是地方官贪腐,一边是走私泛滥,根本压不住。
短短几十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经济开始出现问题;英国也在一步步试探清朝的底线,最终矛盾积压到爆发点,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败得毫无还手之力。
现在回过头看会发现那封 976 字的信虽然不是战争直接诱因,却集中体现了清廷封闭的外交理念与对世界潮流的漠视。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英国殖民扩张政策、中英贸易失衡、鸦片走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封信所代表的自我封闭思路,使得清朝在后续几十年里未能及时调整对外策略,逐渐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这封信也被英国人反复引用,作为 “清朝落后” 的证据,用来证明他们对中国发动战争的 “必要性”。虽然这种说法本身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但不可否认,乾隆当年的回信,确实在国际印象中打上了 “固执” 和 “闭目塞听” 的标签。
被放进玻璃柜里的教训
今天再看这封信,它已经被摆进大英博物馆,本身就带着讽刺意味;那是一封代表 “拒绝” 的信,却最终没能守住清朝的大门,反而成了被动挨打的前奏。
![]()
这不是乾隆一个人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是当时整个统治阶层的缩影,他虽能通过有限渠道获取西方信息,却受固有观念束缚无法深入理解,听不进去不同的声音,只相信 “天朝上国” 的老调子。
如果当时能换一种态度,也许不会立刻改变历史走向,但起码不会让清朝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一路被动挨打、逐步沦陷。这封信之所以至今还被人提起,是因为它提醒我们:一个国家如果看不到世界的变化,迟早会被世界淘汰。
![]()
历史不会重来,但教训不能白受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 “闭关锁国” 的帝国。全球化早已成为常态,合作和交流才是主旋律。可那封信留下的教训,依然值得记住时代在变,谁不跟上,就可能被甩下。
![]()
这封信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提醒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安稳,也不能总靠过去的辉煌。世界不会围着谁转,谁也别把自己当成永远的中心。看清变化、打开大门,才是真正的出路。
信息来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心
馆藏文献《乾隆朝实录》《清高宗实录》中有关于乾隆与英国使团互动的原始记载,涉及诏书、回信原文、礼仪争议等内容。
新华社、人民网历史频道相关报道
多次专题报道中提及马戛尔尼使团事件及中英首次正式外交接触的背景,涉及信件内容、对外政策、礼仪冲突等关键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