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第一家5万亿市值公司诞生了。
这个数字,超过了德国或英国一年的GDP,比A股所有“中”字头股票的市值总和还要多。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家在三十年前还只是在电脑城里“卖显卡”的公司——英伟达(NVIDIA)。
作为AI的“卖铲人”,英伟达在人类对于人工智能近乎宗教般的狂热梦想中,一路高歌猛进。短短两年时间,它的市值从1万亿冲到5万亿,其增长速度本身,就构成了这个时代最魔幻的注脚。
很显然,今天它当然不止是卖铲子。
如果说上一轮的科技浪潮,是苹果定义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那么在这一轮波澜壮阔的“智能革命”中,英伟达几乎成为了整个AI世界的“中枢神经”和“唯一入口”。
芯片,是铲子、是石油、是电力……是人类关于Matrix所有想象的物理底座。没有英伟达的GPU,就没有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没有Sora的以假乱真,就没有今天我们谈论的一切“大模型”。
在英伟达冲上5万亿的时刻,我问一位在AI行业的朋友,这家公司有泡沫吗?他几乎是即时地回答我:目前看不到任何泡沫的迹象。
其实也可以理解。
为什么?因为全世界的公司,从谷歌、微软、OpenAI这样的巨头,到成千上万试图在AI浪潮中淘金的创业公司,都在排着队,挥舞着现金,只为求购英VIDIA的H100或B200芯片。这种“刚性需求”的强烈程度,堪比沙漠中的淘金者对水的渴望。
我在上个月给经济观察报的专栏文章《英伟达进化论:当AI卖铲人开始淘金》里就写道,这位最成功的“卖铲人”,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提供工具本身。它正在从一个单纯的硬件供应商,变成了一个与AI浪潮核心玩家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
这是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但即便如此,中国也不是没有机会。
当地缘政治的铁幕落下,黄仁勋不久之前已经放话,中国高端AI芯片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是0%。
然而,中国作为唯一能够在AI领域与对岸叫板的庞大市场,其需求并不会因此消失。一个巨大的真空地带形成了。于是,“国产替代”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唯一的必选项,风起云涌。
那么,一个更贴近我们自身的问题是:当英伟达创下5万亿市值的历史丰碑时,我们到底该如何给“寒武纪”们估值?
A股市场上的这些AI芯片公司,比如寒武纪、景嘉微、海光信息……它们是真正的“潜力股”,还是只是这场盛宴中被高估的“气氛组”?
最近,我在重温估值大师达摩·达兰(AswathDamodaran)的经典之作《故事与估值》一书。达兰教授的核心观点是,所有估值的本质,都是“故事”与“数字”的结合。
从这个视角,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AI芯片产业的未来,以及那些看似“昂贵”的股价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万亿估值炼金术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英伟达的5万亿估值,这套“炼金术”是怎么来的?
如果只是看财务“数字”,英伟达的表现当然是惊人的。我们来看一组它“印钞机”业务——数据中心的财务数据:
![]()
连续几个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0%甚至400%,毛利率直逼80%。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英伟达卖一块芯片的利润空间,比苹果卖一部iPhone还要高得多。这根本不是硬件生意,这是“垄断税”。
但仅仅是这些“数字”,还不足以支撑起5万亿的庞大帝国。真正让英伟达“点石成金”的,是它那个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故事”——CUDA。
CUDA是什么?这是理解英伟达护城河的关键。
我们可以打一个通俗的比方:英伟达的GPU芯片是“发动机”,就像电脑上的Windows或苹果的iOS,CUDA就是一套独一无二的“操作系统”。
在CUDA出现之前,GPU虽然计算能力很强,但非常难用。开发者想用它来做AI计算,不亚于要用文言文写代码,门槛极高。
而英伟达在近二十年前就开始布局,推出了CUDA。这套“操作系统”提供了一个相对易用的编程平台,让全球数百万的开发者能够用更熟悉的“白话文”(C++、Python等语言)来指挥GPU这台“发动机”,去完成复杂的AI训练和推理任务。
当Windows和iOS通过“应用商店”锁定了所有用户和开发者时,英伟达也通过CUDA“锁定”了全球所有的AI人才。
这种“硬件(GPU)+软件(CUDA)”的组合拳,才是其真正的护城河。它导致了极高的“迁移成本”。
什么叫迁移成本?
想象一下,你所有的AI研究成果、所有的代码、你团队里所有工程师的技能,都是基于CUDA这个“操作系统”建立的。现在,另一家公司(比如AMD或者寒武纪)造出了一款新芯片,就算它的“发动机”性能和英伟达一样强,甚至价格还便宜一半,你敢用吗?
你不敢。因为你的“Windows”应用,无法在“安卓”系统上运行。
你必须把过去十年的代码全部重写,你必须让你的工程师团队重新学习一套全新的“语言”。这个成本,远远高于你省下的那点芯片钱。
这就是“网络效应”:越多人用CUDA,为CUDA开发的工具和教程就越多;工具越多,就有越多的大学开始教CUDA;教CUDA的大学越多,毕业后懂CUDA的工程师就越多;懂CUDA的工程师越多,企业就越倾向于选择英伟达的芯片……
这是一个完美的正向循环,也是一个让所有竞争对手绝望的“生态壁垒”。
因此,英伟达的估值,早已不仅是对其当前“数字”(盈利能力)的计算,更是对它未来在AI世界“唯一入口”和“事实标准”地位的“故事”定价。
而华尔街相信的,是英伟达在未来十年,都将持续向全世界收取高昂的“AI税”。
夹缝中的新大陆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回国内。
地缘政治的博弈和供应链的限制,为中国本土的AI芯片厂商,意外地打开了一个“夹缝中的新大陆”。
当英伟达最先进的H100、B200芯片被一纸禁令拦在海关之外时,一个规模高达千亿级别、并且仍在高速增长的庞大市场,被动地“让”了出来。
这个市场有多大?根据信通院等机构的测算,仅2024年,中国大模型市场对高端AI芯片的需求就可能超过50万张,未来几年的复合增长率惊人。这本应是英伟达最肥美的“蛋糕”,现在,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这对寒武纪、华为昇腾、阿里平头哥、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所有本土玩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它们面对的,是一个几乎没有外部竞争、需求又极其确定的“温室市场”。
然而,这片“新大陆”并非坦途,甚至可以说是荆棘丛生。
本土厂商面临的核心挑战,已经从“能不能造出芯片”,转向了“造出的芯片有没有人用”。
在过去,我们评判一款芯片,主要看PPA,也就是性能(Performance)、功G耗(Power)、面积(Area)。我们的目标是造出一款在性能上接近英伟达,同时功耗和成本更低的“平替”产品。
但现在,所有人都明白了,没有对标CUDA的成熟软件栈,再强的芯片也只是“屠龙之技”,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国内的科技巨头,如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它们囤积的英伟达芯片总有耗尽的一天。它们急需“国产替代”,但它们的需求也非常苛刻:这款国产芯片,必须能“用起来”,不能让我的算法工程师们把代码全重写一遍。
于是,我们看到,所有国产AI芯片的头部玩家,都把战场从“硬件”转向了“软件”,试图构建自己的“朋友圈”和“护城河”。
目前,牌桌上主要有两大流派:
第一种,以华为昇腾(Ascend)为代表的“全栈模式”。华为的打法,是复制一个“垂直整合”的生态。它不但有自己的昇腾芯片(硬件),还有自己的CANN(对标CUDA的底层软件栈),甚至还有自己的MindSpore(对标PyTorch的AI框架)。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控制力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内部的完美优化。缺点也同样明显:它相对“封闭”,是在试图建立另一个“苹果iOS”,要求开发者全面拥抱华为的技术体系。
第二种,以寒武纪(MagicJian)为代表的“开放追赶模式”。寒武纪的定位更像是“中国的英伟达”,它专注于做好芯片(硬件),同时提供一套名为MagicJian的软件栈。它试图更广泛地去适配和兼容主流的AI框架(如PyTorch),努力降低开发者的“迁移成本”。它的挑战在于,作为一个体量远小于华为的“中立”厂商,它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号召力,去吸引开发者用它的“语言”?
这场竞赛的胜负手,已经不在于短期内谁的芯片跑分更高,而在于谁能更快地构建起一个“可用、易用、开发者愿意用”的软件生态,去承接这个因禁令而“溢出”的庞大市场。
从计算,到信念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寒武纪们被低估了吗?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达摩·达兰的估值模型,只用“计算”的眼光去看的话,比如依据它们当下的出货量、微薄的利润率(甚至是大额亏损),以及高得离谱的市销率(P/S),这些仍在追赶和巨额投入期的公司,其估值似乎根本无法支撑,泡沫明显。
以寒武纪为例,其市值数百亿人民币,但年收入可能只有几十亿,并且仍在亏损。如果用传统制造业或半导体公司的标准来看,这无疑是昂贵的。
但资本市场定价的,从来都不仅仅是“现在”,更是“未来”。
对于A股的本土AI芯片股而言,它们的估值,本质上已经脱离了传统“计算”的范畴,转而成为一个“信念题”。
这个“信念”包含几个非常具体且层层递进的层面:
第一层信念:对“国产替代必然性”的信念。
这是最基础的信念。市场相信,无论主动或被动,中国AI产业对本土芯片的采购都将是刚性的、不可逆的。地缘政治的“高墙”越高,这层信念就越牢固。因为所有人都明白,没有底层的算力自主,一切“智能强国”的宏图都是沙上建塔。这为本土芯片提供了一个确定性极高的“保底”市场。
第二层信念:对“中国AI市场长期增长”的信念。
光有“替代”还不够,这个“被替代”的市场必须足够大。市场相信,中国庞大的数字化经济体量、海量的数据、丰富的应用场景,将共同催生一个不亚于北美的AI市场。从大模型、自动驾驶、生物医药到智能制造,每一个领域都是万亿级的赛道。这个庞大的增量,为本土芯片提供了足够高的“天花板”。
第三层信念,也是最核心、最脆弱的信念:对“本土生态终将建成”的信念。
这才是决定估值“是泡沫还是钻石”的关键。市场在用几百亿、上千亿的市值,去“赌”一个可能性:在华为、寒武纪或者其他玩家中,至少会有一家,能够克服万难,最终构建起一个足以对标CUDA、能够让中国数百万开发者顺畅使用的软件生态。
为什么说这层信念最脆弱?
因为它不是必然的。它需要巨额的、持续十数年的研发投入,需要顶级的战略耐心,需要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夜以继日地去“填坑”,更需要下游的客户和开发者“用脚投票”,愿意忍受早期产品的不完善,一起“共建”这个生态。
因此,短期来看,寒武纪们的估值,反映的就是市场对这第三层信念的“摇摆”。
当市场情绪乐观时,比如华为昇腾又有了新突破,或者寒武纪适配了某款热门大模型,大家觉得“生态好像快成了”,股价就会飙升,因为市场愿意为这个“中国版CUDA”的远景支付高额溢价。
当市场情绪悲观时,比如财报亏损扩大,或者某个技术难关迟迟无法攻克,大家又会退回到“计算”模式,觉得“故事讲不通了”,股价就会暴跌。
所以,讨论“低估”还是“高估”,已经意义不大。我们必须明白,给这些公司估值,本质上不是在“计算”一家公司的当前价值,而是在“押注”一个国家产业突围的概率。
生态,终局的博弈
当英伟达的市值冲向5万亿时,它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硬件公司,它是一个“生态帝国”。
而对于“寒武纪们”来说,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无法成为一家“小而美”的芯片设计公司。它们背负的宿命,就是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重建一个独立自主的AI“生态”。
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豪赌,也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争。
从这个角度看,寒武纪们的估值,目前仍然是一个“信念题”。这个信念,建立在地缘政治的“高墙”和中国市场的“纵深”之上。
但信念无法永远脱离现实。
未来三到五年,将是国内AI生态的“摊牌期”。如果本土厂商无法提供真正“可用”的工具链,那么国内的AI产业发展将被迫降速,甚至停滞,这个“信念”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
反之,如果我们能在这场“夹缝”中,真的培育出一个或几个开放、繁荣、足以对抗封锁的AI新生态——哪怕这个生态运转的效率可能只有CUDA的70%或80%——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几百亿、几千亿市值,或许都还只是一个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