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200多名乌克兰专家拒绝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薪诱惑,反而来到了当时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
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们远离故土,在中国的军工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20年过去了,他们怎么样?还生活在中国吗?
![]()
中乌的双向奔赴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作为苏联的重工业支柱,继承了3500多家军工企业和300多万从业人员,包括未完工的航母和2000多项尖端技术专利。
那时候乌克兰是个名副其实的“香饽饽”,西方不少国家都盯上了乌克兰手里的技术和尖端技术人才,包括美国,都向乌克兰这批科学家抛出了橄榄枝。
![]()
当时的乌克兰最缺的就是橄榄枝和钱,因为他们当时的日子实在太惨了。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本可以凭着天然的地理和军事优势,有着不错的发展。
但当时克拉夫丘克上台后,他做出的一系列错误决策非但没让乌克兰发展起来,反而让乌克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
![]()
当时的乌克兰通货膨胀率一度飙升到10000%以上,本国货币系统彻底崩溃,民众手里的钱都变成了废纸。
伴随着大批工厂倒闭,曾经那些科学家们都走上街头,靠开出租车和体力劳动填饱肚子,其中就有乌克兰的“航母之父”:巴比奇。
![]()
他是前苏联最杰出的航母设计师之一,主导参与了前苏联许多航母的建造,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瓦良格号航母,就有他的参与。
但就是这么一位国宝级的科学家,在苏联解体后他也沦为了无业人士,最终转向文学创作工作,可见当时的乌克兰经济差到什么地步。
![]()
而当时我国其实也不好过,苏联倒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技术封锁,我国大批人才都不能回国发展,这导致我国在军工国防领域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我国缺军工人才,而乌克兰的尖端人才们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就这么一拍即合,我国立马开启“双引工程”,邀请乌克兰专家来我国援建,而我国开出的条件,也足够有诚意。
![]()
面对西方和中国的双重橄榄枝,一部分乌克兰科学家选择了西方,而有200多名科学家却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毅然地选择了中国。因为他们知道,前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脱不开干系,比起选择美国,他们还是更愿意相信中国。
![]()
为了打动这些乌克兰专家,我国外交部和国防科齐齐行动,简单粗暴的把优渥条件摆在了这些乌克兰专家面前:基本工资比本地高20倍,高达500美元;来了就给分配房子,看病全免费;子女还给分配专门的学校,解决孩子教育问题。
![]()
而真正打动他们的,是我国的贴心。担心他们不适应,我国直接在西安和东北等重工业基地仿照前苏联的建筑风格,建了一个“乌克兰专家村”。
对于身份问题,他们也不用担心。我国不强迫他们放弃乌克兰国籍,不限制他们的自由,而他们的配偶也给分配工作,来了就能安排翻译类工作。
![]()
当第一批乌克兰专家住进西安的“专家村”后,他们惊呆了。在中国,他们却住上了前苏联样式的住房,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家具软装,都是他们熟悉的风格。
感受到中国的用心,这些乌克兰科学家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中国大干一场,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奉献给中国,帮助中国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
![]()
齐心协力,突破技术封锁
但专家到位还不够,当时我国的航天和军工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不止缺硬件材料,还缺基础的方法和理论。
这些专家来到中国后,直接开始拿着图纸从原理讲起,后来这些专家讲的航空核心技术理论,都直接用在了L-15教练机等航空战斗机身上。
![]()
理论知识教完后,就要开始上手教核心技术了。这些乌克兰专家们极其注意细节,开工前要复盘所有的参数,施工时图纸的标注精确到毫米,验收前还要经过多次动力测试。
为了让中方将这些技术吃透,让徒弟变成“师傅”,乌克兰的这些专家们即使下班了,还要去宿舍检查验收中方这些技术员白天学习的成果。
![]()
在乌克兰专家的精心教导下,我国花费五年时间,成功独自做出一辆完整的AI-222发动机样机。几年后,他们又严格按照乌克兰专家口述的经验,结合自己学习的理论,成功造出了第一架国产歼-15。
![]()
而停在大连的那座瓦格良号,在乌克兰专家来之前只是个空壳,他们来之后直接引入原苏联DN80燃气轮机技术,让这艘航母“起死回生”了。
除了能造航母,乌克兰专家还特别会造船。我国当初进驻南极中山站的科考船“雪龙号”,就是这些乌克兰专家设计建造的。
![]()
可以说,乌克兰这些专家们不仅为我国带来了航母等“国之重器”,还教给了我们航空、军工领域的核心技术,他们帮助中国发展了2000多个军工项目,推动了中国军工领域质的飞跃,还让我们拥有了独自造舰的本事。
如今看到中国强大起来,这批乌克兰专家们心里无比欣慰,但他们技术教完了,人也老了,如今他们都过得怎么样?
![]()
乌克兰专家现状
其实2024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有统计过这些人的归属情况,他们这200人大部分如今都还留在中国,68个人都拿到了中国护照,不少人都拿了永居证,在中国安家了。
![]()
而当初那个“专家村”也没拆,而是变成了老年社区。如果你现在走到西安航空技术园区附近,就能看到一群白发苍苍的外国人在这里讲着俄语,吃着红菜汤,他们就是当初那批来华的乌克兰科学家们。
![]()
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都在中国长大,接受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他们能说中俄乌三国语言,不少都成绩优异,考入了我国的双一流大学,还有许多跑到了国外名校留学。
他们大部分都走了父辈的“老路”,继续留在中国,到中国的各个研究所工作,继续中乌科研合作,现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中乌科研所,里面不少人都是这些“乌二代”。
![]()
对于那些退休的乌克兰专家们,我们现在给他们的待遇依旧没有缩水。他们住的高级养老社区,都是国家免费赠予的,生活医疗上他们也不用操心,养老有退休金和保险,医疗有医疗津贴和医保政策,这些福利都是实实在在的。
![]()
对于乌克兰专家们的高待遇,没有人眼红,因为这都是他们应得的。就凭他们在我们国家最需要技术的时候,坚定选择了中国,为我们国家的军工事业奉献了一生,给他们再高的待遇都不为过。
这项持续20多年的中乌合作项目,如今也变成了一段佳话,或许技术专家有国界,但技术永远无国界。
信息来源
1.腾讯网:200多名乌克兰专家来华建设,如今待遇怎么样?
![]()
2.搜狐网:30年前,200名乌克兰军工专家“投奔”中国,如今他们如何了
![]()
3.网易网:91年苏联解体后,200名乌克兰专家来华加入中国国籍,这是为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