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诵经,别人消业障你却停滞?原来少了这份诚心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修行路上,常见这样的情形:同在一座寺院,同诵一部经典。

有人诵经三月便觉身心轻安、烦恼渐消,有人诵经三年却依旧妄念纷飞、业障深重。

这究竟是什么缘故?

佛陀在世时,曾有弟子向世尊请问:"为何同样受持经典,有人速得证悟,有人却迟迟不见功德?"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修行的根本。

经文上说"一切唯心造",诵经亦是如此。同样的经文,不同的心境,自然感得不同的果报。



那诵经到底诵的是什么?仅仅是口中念诵文字,还是另有玄机?佛陀当年是如何开示弟子的?这其中又藏着怎样的修行要诀?

话说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说法时,僧团中有两位比丘,一名善现,一名智胜。二人同时出家,同拜一位师父,每日功课也都一样——诵持《金刚经》。

善现比丘生性质朴,每日清晨必定沐浴更衣,在佛像前恭敬礼拜,然后端坐蒲团,双手合十,一字一句地诵读经文。他诵经时,双目微闭,心无旁骛,每个字都从心底流淌而出。经文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他反复念诵,每次念到此处,都会停顿片刻,细细体会其中深意。

诵完一遍,善现比丘不会立即起身,而是静坐片刻,回想经文要义。有时坐着坐着,竟能忘记时辰。待到出定,他会将当日所悟记录下来,虽然字迹拙劣,却句句发自真心。

智胜比丘却大不相同。他自幼聪慧,过目不忘,《金刚经》早已倒背如流。每日诵经,他不过是例行公事。有时诵着诵着,心思早已飘到别处——想着昨日听闻的佛理是否参透,想着明日要去城中化缘,想着哪位师兄的修为又精进了。

他诵经极快,旁人常说:"智胜师兄真是根器不凡,一炷香的功夫就能诵完三遍。"智胜比丘听了,心中也颇为得意。

三个月过去了。

一日,善现比丘在禅房中静坐,忽觉身心通透,多年来压在心头的一块重石仿佛被搬走了。那是他年少时因一念嗔心,与人争执伤了对方,此后虽然出家修行,这份愧疚却始终缠绕心头。这日诵经后,他忽然明白,那份执念本身就是业障,当下放下,业障即消。

再看他的面容,原本因常年烦恼而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整个人神采奕奕,仿佛年轻了十岁。

智胜比丘见了,心中不服。他走到善现跟前:"师兄,你我同样诵经,为何你气色日益红润,而我却依旧如故?"

善现比丘笑而不语,只是反问:"师弟每日诵经,可曾用心?"

"怎会不用心?我每日诵经三遍,一字不差,怎能说不用心?"智胜比丘辩解道。

"诵经是念经文,还是念自心?"善现比丘又问。

智胜比丘一时语塞。他诵经时,嘴里念的是经文,心里想的却是别的事。虽然一字不错,但心不在焉,经文与自心毫不相干,又怎能称得上用心?

这番话说得智胜比丘面红耳赤。他回到禅房,想要改变诵经的方式,却发现积习难改。念着念着,思绪又飘走了。

又过了些时日,善现比丘在诵经时,忽然对"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了更深的体悟。他想起自己当年执着于"我",执着于"对错",才造下恶业。如今明白无我之理,那业障自然如阳光下的冰雪,渐渐消融。

他的修为日益精进,在僧团中也颇受尊敬。许多年轻比丘向他请教诵经之法,他总是说:"诵经不在口,而在心。口诵心不诵,如同鹦鹉学舌,毫无意义。"



智胜比丘听闻这番话,心中更是不服。他找到师父,请求开示:"弟子诵经数月,为何不见功德?难道是根器不足?"

师父看着他,缓缓说道:"你诵经时,可曾想过经文在说什么?可曾将经文与自己的身心对照?可曾用经文的道理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智胜比丘低下头,不敢作答。他确实没有这样做过。对他来说,诵经只是完成一项功课,经文是经文,自己是自己,两者从未真正相融。

师父叹了口气:"诵经如同服药,药方念得再熟,不曾服下,病怎能好?你把经文念得滚瓜烂熟,却不曾将经中的道理用于修心,业障又怎会消除?"

这番话如当头棒喝,智胜比丘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自己诵经虽勤,却少了一颗诚心——诚心接受佛法,诚心观照自心,诚心改正习气。没有这份诚心,诵经不过是空中楼阁,于修行毫无益处。

智胜比丘从此改变了诵经的方式。他不再追求速度,不再炫耀自己能背诵多少经文。每日清晨,他也学着善现比丘的样子,恭恭敬敬地礼佛,然后静心诵经。诵到不解之处,便停下来思考;诵到有所感悟处,便记录下来反复琢磨。

渐渐地,他发现经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智慧。那些话仿佛就是佛陀在对他说,在为他指点迷津。他开始用经文观照自己的贪嗔痴,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的习气毛病。每发现一处,就用经中的道理去对治,日日如此,月月如此。

半年过去,智胜比丘的气质也发生了变化。原本的傲慢之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谦和与沉静。他的师兄弟都说:"智胜师弟变了,变得跟善现师兄一样了。"

一日,佛陀在精舍为众比丘说法,恰好谈到诵经的要义。佛陀说:"诵经不在多少,而在是否用心。有人诵经千遍,不如他人诵经一遍却字字入心。"

智胜比丘听了,心中无比惭愧,也无比感激。惭愧的是自己过去浪费了那么多时光,感激的是终于明白了修行的关键。

佛陀看着众比丘,接着说道:"你们可知,诵经要具足几种心,方能真正消除业障?"

众比丘都竖起耳朵,想要听佛陀的开示。善现比丘和智胜比丘也端坐在人群中,目不转睛地看着世尊。



佛陀微微一笑,环顾四周,却没有立即说出答案。

只见他缓缓抬起手,一根手指、两根手指、三根手指......

众比丘都屏息凝神,等待着佛陀揭示这个修行的核心要诀。

要知道,这可是关系到无数修行人能否真正受益于经典的关键。

佛陀即将说出的,究竟是哪几种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