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全面复盘“四渡赤水”:不是蒋介石不会打仗,实在是毛主席太厉害

0
分享至

1935年1月,贵州、四川、云南交界的山里可热闹坏了,3万中央红军被40万国军围着打,这可不是普通的包围,是蒋介石精心布的“铁桶阵”。

本来大伙都觉得红军这下要栽,结果两个月里,这群人四次蹚过同一条赤水河,最后不仅跑出去了,还把长征从“被动逃命”改成了“主动找机会”。



这事后来被毛主席说是自己“平生得意之笔”,现在好多军事课本都拿它当范本讲。

3万对40万的死局

先说说当时的情况,1934年12月湘江血战之后,红军从8.6万人一下子只剩3万,重武器丢得差不多了,吃的穿的也快见底。

蒋介石在南昌行营下了命令,要“聚歼朱毛于川黔滇边”,调来了中央军、湘军、桂军、川军、黔军、滇军,加起来40万人,一层层设埋伏。

北边有川军刘湘的10个旅封着长江,南边是桂军白崇禧的4个师卡着北盘江,西边滇军龙云8个旅守金沙江,东边中央军薛岳8个师沿乌江布防,连空军都派了24架“可塞”机天天侦察。



更要命的是,国民党还破译了红军部分电报密码,对红军动向不是“瞎猜”。

说实话,换谁看这局都觉得没救了,蒋介石自己都说“网已布好,只待收拢”。

我倒觉得,这儿不能说蒋介石不会打仗。

他把能堵的路都堵了,情报也跟上了,换个一般的对手,可能真就被他困死了。

可他偏偏碰到了毛主席,这就不是“常规操作”能解决的事了。



就在大家都觉得红军要完的时候,第一次渡赤水的操作,让局面悄悄变了。

1935年1月28日,红军本来想打土城,突破川军郭勋祺旅后往北渡江,结果郭旅比想象中能打,川军还来了3个旅增援,再耗下去就要被围死。

凌晨2点,毛主席在土城后山祠堂开紧急会,立马决定不渡江了,用预备船队从猿猴场西渡赤水,往川南古蔺走。

本来想硬拼一把打开通道,但后来发现再耗6小时就被包圆了,立马止损,这决策真的不拖泥带水。



当天夜里,3万红军抬着伤员、拉着山炮,一夜架了6座桥,天亮前全过了河。

蒋介石听说了,就淡淡一句“残匪西窜”,压根没意识到,毛主席已经把“被动撤退”变成“主动调他的兵”了。

四次渡河的“反套路”

西渡赤水后,红军在川南丘陵走了7天,川军12个旅跟着屁股追,南边的滇军也往北压。

一般人这时候肯定想着“赶紧跑远点儿”,结果毛主席偏不,他要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再打遵义。



为啥要这么干?我琢磨着有三个原因。

一是国民党主力都被调去川南了,黔北没人守,是个空当;二是遵义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补给站,打下就能拿粮弹、招新兵;三是遵义会议刚结束,新领导班子得赢一场仗,才能让大家信服。

2月18号晚上,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每天走60里,直插娄山关。

26号打赢娄山关,击溃黔军4个团;28号再占遵义,杀了俘虏了5400个敌人,还缴了3000支步枪、22万发子弹。



这可是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利!之前湘江血战丢了那么多人,士气低到谷底,这一仗下来,大伙腰杆都直了。

蒋介石日记里少见地写了“黔军脆薄,匪势复张”,还处分了贵州省主席王家烈。

毛主席更有意思,直接填了首《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哪是写打仗,明明是给红军打气的政治宣言,不得不说,这格局一下子就拉开了。

二渡赢了,蒋介石也急了,亲自飞到重庆坐镇,调了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9个师南北夹击,还画了个“长蛇阵”,想从乌江往遵义压。



3月4号,红军打鲁班场的周浑元部,结果敌人工事太硬,还有飞机帮忙,打了一天没打下来,伤亡1200人。

毛主席又一次果断停手,3月16号三渡赤水,往川南古蔺、叙永方向走,还故意在电台里喊“北渡长江”“跟四方面军会合”。

老实讲,这招声东击西太妙了,国民党破译了电报,立马信了。

蒋介石急令滇军孙渡纵队北进,川军封长江,中央军主力全往北移,当时国民党《中央日报》头版还写“长江南岸将收歼灭全功”,他们压根没料到,红军真正要走的是南边。



等国民党把兵力都调到北边,毛主席的“回马枪”就来了。

3月20号夜里,红军派一部分人假装主力继续往北走,其实主力偷偷往回绕,21号晚上到22号凌晨在茅台镇四渡赤水,然后每天走70里往南渡乌江,直插贵阳。

那时候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城里就4个营,红军离贵阳就30里,他慌得不行,赶紧调滇军孙渡回来救。

等孙渡昼夜兼程赶到,红军又往西走,突破滇军的薄弱防线,到了云南扎西,把40万追兵甩在后面200公里。



搞不清蒋介石那时候啥心情,日记里连写三个“痛心”,还得承认“朱毛狡诈,出人意表”,这“铁桶阵”算是被撕成破网了。

蒋毛对决

整个四渡赤水,我真觉得蒋介石已经做到当时的“凡人极限”了。

兵力调动上,48小时能把滇军从昆明空运到贵阳,这在当时的中国战场很少见;情报体系上,有飞机照相、电报破译,还有地方保甲帮忙,立体覆盖。

后勤封锁上,乌江、赤水河、金沙江都筑了碉堡,粮食、食盐、药品一律不让过;指挥细节更夸张,连以上军官都有1:5万的军用地图,每条小路、每口水井都标得清清楚楚。



他自己也勤快,三个月飞了5000公里,亲手批了2000多份作战电报,换个对手,这一套可能就赢了。

但他碰到的是毛泽东,两人打的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仗。

毛主席打的是“超限战”,时间上,红军昼夜强行军,夜渡、雨渡,把物理时间压缩到极致;空间上,在同一个地方来回穿插,把“后方”变成“前方”,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心理上,用电台、标语、谣言打“信息战”,让国民党指挥系统累得不行,陷入“认知疲劳”;组织上,红军3万人去掉辎重,指挥层级就到营,一声令下就能变方向;而国民党40万人分6个派系,命令要经过行营、战区、纵队、师、旅五级,最快也要24小时。



很显然,蒋介石打的是“消耗战”,拼人多拼资源;毛主席打的是“不对称快速决策战”,拼灵活拼反应。

维度不一样,输赢早就定了,这场仗的影响还不止于当时。

1960年蒙哥马利访华,夸三大战役打得好,毛主席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英国国防部后来把它列入“世界百年经典战役”,跟坎尼会战、滑铁卢并列。

军事上,它创造了“走”“打”“骗”三位一体的运动战模型,现在解放军陆军教材里还有这个“战役法范例”。



组织上,红军在运动中精简机关、轻装突围,为后来的“三三制”“支部建在连上”提供了经验;精神上,毛主席用连续胜利把“失败主义”改成了“英雄主义”,为长征到陕北打下心理基础。

更何况,现在企业竞争也能学这套。

比如华为“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阿里“小前台+大中台”,其实跟四渡赤水的“动态聚焦、快速试错”是一个道理。

不是人多钱多地盘大就赢,得像红军那样,能快速调整方向,能找到对手的空当。

说到底,四渡赤水没有神话,就是毛主席把“凡人的极限”推到了“伟人的境界”。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鹤羽说个事 incentive-icons
鹤羽说个事
这里是鹤羽说事儿,说点儿你爱听的事儿~
722文章数 14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