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经济衰退期,政府通常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公共支出、减税等,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央行也会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则可能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公共支出、提高税率等,央行也会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相对更发达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周期变化带来的影响似乎更大,因此周期在中国的经济金融领域是个热词,在我看来,中信建投原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先生的理解比较深刻。他认为,发达经济体中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是存在的。它包含四个阶段,前15年为衰退期;随后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快速发展;接着是10年的过度建设期;最后是5~10年的混乱期,进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这个60年的循环,深刻影响着经济运行的轨迹与格局。这个理论因为由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6年提出,被命名为康波周期,而周金涛先生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人生发财靠康波”。
![]()
在周金涛的理论中,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周期发展的核心力量。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都如同掀起一阵经济旋风,催生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康波周期中,新技术从萌芽到广泛应用,会带动经济进入繁荣阶段。随着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成熟,经济逐渐过热,随后因技术红利耗尽而走向衰退,直至新的技术创新再次出现,开启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循环。
周金涛的理论,与中国现在强调的科技创新驱动以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应,揭示了技术对于产业升级和延长经济繁荣期的关键作用。其实,在经济周期理论中,康波周期只是其中一种。比如基钦周期关注存货波动,约40个月,受大宗商品和库存驱动;朱格拉周期聚焦设备投资,持续7~11年,与资本投资相关;库兹涅茨周期与收入相关,跨度15~25年。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济周期的规律。
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彼得·奥本海默,他在衡量经济周期时,更侧重于金融市场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将金融周期定义为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而形成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是不是觉得有点绕?那我来替你总结下:当经济繁荣时,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推动金融周期进入上升阶段。而随着泡沫破裂,信贷收缩,资产价格下跌,金融周期便转入下行阶段,这种波动与经济周期相互交织,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会更好地理解中国近年来对金融业脱虚向实的指导方针。2000—2007年是全球主要股市的盈利增长最好的阶段之一,但它为投资者提供的回报却是最低的。问题在于,这轮周期中强势的利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业十分强劲的盈利推动的,而在杠杆率上升的推动下,金融业的盈利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很快变得不切实际,成了毁灭财富的典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