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目的中美谈判,兴奋的美财长贝森特,外媒披露中国近日采购大约18万吨美国大豆的数据,打破“零进口”的动态。
那怎么就重启了美国大豆采购?既然需要这么大的进口量,为何中国自己不多种植大豆?
![]()
要知道自从几个月前中国还完全暂停了美国大豆的采购,转而大量从巴西进口。甚至中国今年9月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甚至为零。
然而国际大豆市场近期呈现明显分化趋势,美国大豆价格相对稳定,而巴西大豆却出现显著溢价。
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中国企业放慢了对巴西大豆的采购步伐。
![]()
要知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大豆消费量超过1亿吨,其中8000万吨以上需要依靠进口。
如此巨大的进口规模,使得采购策略的细微调整都会在国际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而如此关头,紧跟传出美国财长贝森特在谈判期间曾表示,中国已准备好达成协议,并将“大量”购买美国大豆自然也并非空穴来风。
![]()
准确来说,中国恢复进口美国大豆,并非简单地回到老路,而是多元化进口战略的灵活运用。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经成功拓宽了大豆进口渠道。
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大豆的进口依赖已显著降低。2017年,美国曾占据中国近40%的大豆进口份额,但到2024年已降至约20%。与此同时,巴西的份额从50%上升至70%。
![]()
不仅如此,中国还积极开拓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新兴进口渠道。截至2025年,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已多元化至28个国家。
这种多元化战略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采购中有了更多选择权,有效避免了受制于单一供应国的风险。
既然为了进口大豆,转战于多个国家,那也是令人好奇,既然我国这么需要大豆,为何自己不多种点大豆?
![]()
实际为何我国是进口大豆的主要国家,这尤为显眼的原因便是中国大豆产业长期面临 “进口依赖度高、自给率不足” 的核心痛点。
尽管政策持续加码,但2025年国内大豆进口量仍占全球贸易量的六成,国产大豆自给率不足两成。
归根结底,还是“地少成本高”。中国的人地矛盾决定了大豆不可能成为种植主力。
![]()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37亩,远远低于美国的7.2亩和巴西的4.2亩。在有限的土地上,我们必须优先保障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的生产,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大豆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不得不为“保命粮”让路。国家划定的19亿亩耕地红线,首先要确保的是主粮安全。有专家测算,如果中国要完全自给自足生产目前进口的1亿吨大豆,需要7.61亿亩耕地,相当于耕地红线总面积的40%。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
此外国产大豆还面临成本和产量的双重压力。美豆亩产可达400斤以上,巴西豆约280斤,而中国大豆平均亩产只有260斤。同时,中国大豆种植成本每亩高达约1000元,而美国不到100美元,巴西更低至80美元。
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根源在于种植模式。
美国中部大平原和巴西的潘帕斯草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几百亩,成本自然低。
![]()
而中国很多大豆种植在丘陵山区,难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多靠人工劳作,成本居高不下。
且中国大豆的单产水平也令人担忧。2020年,中国大豆单产仅为每公顷1983.48公斤,而美国和巴西分别达到3490公斤和3450公斤。这种差距使得国产大豆在价格上根本无法与国际市场竞争。
所以从外进口大豆也便成为我国拥有黄豆的关键。
![]()
不过进口归进口,但我国也没少在大豆领域下功夫,利用华南地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实施“北豆南移”战略,可有效缓解我国的大豆供需矛盾。
且即使进口了大豆,主要运用方向也不同,目前,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而进口大豆主要用于压榨和饲料。通过发展大豆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可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有企业正在研发大豆蛋白粉、洗涤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创造更大效益。
只得说,别看一个小小的黄豆,这背后却是藏着不少谋略。
![]()
当巴西大豆价格失去优势,转向美国是市场自然的流向,这是对成本的精确计算。也是对风险的清醒认知,毕竟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供应才能保障安全。
且显眼来看,纵观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中国已从过去的“价格接受者”转型为“主动布局者”,2025年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已多元化至28个,而对于中国,终归能够在28个里找到合适的大豆供应商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