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钱购地,要在英国新建大使馆这事儿,被英国政府拖了一年又一年,如今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
就在近日,斯塔默宣称 “不会因外界施压,就批准该项目”,还扬言 “英国不会被吓倒”,有关中国新建使馆一事,将推迟到 12 月份再做决定。
说白了,英国这就是采取 “拖延战术”,不许中国新使馆建设顺利展开。
![]()
七年拉锯
中国驻英新使馆项目的起点可追溯至 2018 年,当时英国政府明确同意中方购买伦敦塔附近的前皇家铸币厂地块,用于建造新的外交馆舍,双方就此达成清晰共识。
中方随后提交的设计方案经过当地建筑、规划专家评估,被认定为高质量方案,完全符合英国《城乡规划法 1990》及国际外交惯例,本应顺理成章推进建设。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 2020 年之后,英方开始以各种模糊理由推迟审批进程。中方先后修改 5 次设计方案,不仅将建筑高度降低 12% 以适配周边历史风貌,还主动邀请英方安全专家参与论证,开放核心设计细节供核查,即便如此,审批仍毫无进展。
![]()
从 2023 年到 2025 年 9 月,中英就此事开展多轮沟通,英方却反复以 “安全评估”“公众意见” 等说辞拖延,甚至在中方方案已通过英国国家安全部门三轮初审的情况下,仍拒绝给出明确答复。
2025 年 10 月,英方的表态让局势进一步升级。10 月 28 日,斯塔默在公开场合明确将审批决定推迟至 12 月 10 日,还将此事与乌克兰问题强行挂钩,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把正常的外交设施建设变成了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
而就在两周前的 10 月 15 日,英国外交部刚宣布将 11 家中国企业列入涉俄制裁名单,这种接连的动作让外界清晰看到其操作逻辑。
![]()
英方的双重标准与外部牵绊
斯塔默政府的强硬姿态背后,藏着明显的双重标准与外部压力。英方一边对中国使馆项目无限拖延,一边却不断催促进展缓慢的英驻华使馆翻修项目审批,这种反差被外界直指为 “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操弄”。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其中的干预身影清晰可见,特朗普曾亲自敦促斯塔默拒绝批准该项目,并暗示此事与美英贸易谈判直接挂钩,让本应双边解决的问题掺入了第三方势力的影响。
英国国内的政治博弈也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2023 年,英国曾指控两名男子为 “中国间谍”,但因缺乏证据,检方于 2025 年 9 月撤销指控,两人无罪释放。
![]()
斯塔默政府因此遭到保守党议员指责 “对华软弱”,为应对政敌压力,其在使馆审批等问题上的立场逐渐趋硬,试图通过展示强硬换取政治支持。
即便如此,斯塔默仍试图维持平衡,他一方面强调英国对华政策比许多 G7 盟友更强硬,一方面又拒绝放弃改善中英关系的呼吁,这种摇摆让局势更显混乱。
从现实利益看,英国的拖延行为并无合理支撑。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 1180 亿美元,英国汽车、奢侈品行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
英方正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亟需中国等主要经济体支持;英驻华使馆翻修项目更直接关系在华英国人的办事效率,这些利益关联本应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动力,却被政治考量暂时搁置。
中方的克制与底线警示
面对长达七年的拖延,中方始终保持克制与诚意,展现出极大的耐心。
为契合伦敦历史城区风貌,中方主动修改设计方案,充分吸纳英国历史保护部门的意见为打消所谓 “安全担忧”,中方开放核心设计细节供英方核查,还邀请英方安全专家参与项目论证。
![]()
即便在自身项目审批停滞期间,仍配合推进英驻华使馆的前期勘测工作,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双边关系的珍视。
这种克制在 2025 年 10 月被打破,中方的态度从 “耐心沟通” 转向 “底线警示”。
10 月 17 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态,英方的拖延行为 “毫无契约精神、失信失德”,将正常外交事务 “乱加挂钩”,导致问题不断复杂化、政治化,这与英方承诺改善中英关系的表态完全不符,敦促英方立即履行义务,否则将承担一切后果。
![]()
10 月 28 日,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针对斯塔默的言论再次回应,强调为外交馆舍建设提供支持和便利是东道国的国际义务,中英两国都有在对方首都修建新馆舍的需求,英方不应挑事生非。
发言人同时指出,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致力于劝和促谈,中俄企业正常交往合作不应受到干扰,敦促英方撤销对有关中国实体的制裁,坚决维护中国企业正当合法权益。
这些表态清晰传递出中方的立场:诚意不等于无底线妥协,核心权益必须得到维护。
![]()
拖延背后的潜在代价
英方的拖延行为已引发连锁反应,诸多潜在代价正在逐渐显现。外交层面,按照《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 22 条,接受国应 “便利派遣国依照本国法律在其境内购置馆舍”,英方的做法已涉嫌违反国际法义务,而中方明确提及的 “对等原则” 更让英方不得不考虑后果。
英国在华外交机构的任何扩建、修缮、人员派遣,都可能面临同等标准的审查。历史上,类似外交设施纠纷曾导致多国领事服务降格,这对依赖对华交流的英国而言代价沉重。
经贸领域的信任危机也在悄然蔓延。伦敦金融城政策委员会主席孟珂琳已发出担忧,认为政府的政治操弄可能让中英贸易额年内下降 15%。
![]()
目前,中国投资占英国新能源项目总投资的 23%,英国进口稀土 82% 依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部件对华依存度达 65%,这些经济纽带一旦因信任缺失受损,对英国经济的影响将十分直接。
国际形象层面的损失同样不可忽视。英国向来标榜 “契约精神”,但长达七年的无故拖延已引发国际社会质疑。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指出,“外交设施审批政治化,会动摇多边外交的根基”,而拟建的中国驻英新使馆本可成为英国建筑业的重要项目,为破解其国内建筑僵局提供助力,如今却因政治操弄错失机遇。
![]()
更关键的是,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会削弱国际社会对英国合作信誉的认可,正如外界所担忧的,一个连郑重承诺都可随意推翻的国家,很难赢得伙伴的完全信任。
结语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将正常外交事务工具化、政治化的做法早已不合时宜。
中英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在经贸、气候等诸多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这些利益不应被短期政治考量所牺牲。
正如中国驻英使馆发言人所言,希望英方树立正确认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与中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这既是对双边关系的期许,也是对现代外交基本准则的坚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