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圈总像大型 “立志现场”:有人拍着瑜伽垫说要练出马甲线,有人晒着单词书宣称要攻克雅思,还有人抱着吉他发誓年内组乐队。
可到了三月,瑜伽垫积了灰,单词书停在 abandon 那页,吉他弦锈得能当古董卖。多数人会骂自己 “没毅力”,但查理・芒格早把答案藏在那句话里:
不是你没毅力,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为这事扛 10 年,你只是把 “开始” 当成了 “努力的证据”,骗自己也骗别人。
![]()
一、别拿 “开始” 当遮羞布:随便启动才是真偷懒
常识总说 “先开始再说,边做边调整”,听着特积极,其实是逃避思考的懒癌晚期。
就像有人看见别人做自媒体赚了钱,立马注册账号,今天拍 vlog 明天写文案,三个月没涨粉就甩锅 “平台限流”,转头又去学烘焙。
你问他为啥没坚持,他还委屈:“我试过了啊,是这行不适合我。”
还有更常见的 “跟风式努力” 在办公室里上演。
我前同事小张,去年看见邻座姑娘考了 PMP 证书涨了薪,没问自己 “我做项目管理到底有没有兴趣”“这证书能不能帮我走 10 年职业路”,就掏了八千块报班,每天下班硬着头皮看网课,笔记抄了三大本,可一到做模拟题就犯困,他连 “项目范围管理” 和 “进度管理” 的区别都没搞懂,只是觉得 “别人考我也得考”。
最后考试缺考,八千块打了水漂,还嘴硬 “这证书含金量不行”。
你看,这种 “开始” 不是努力,是给焦虑交的智商税:你连 “要不要用 10 年深耕这个领域” 都没想,光靠一时热血,再贵的班也救不了你的 “三分钟热度”。
可芒格一辈子做投资,从来不是 “先买了再说”。
他会把一家公司的财报翻到包浆,研究管理层几十年的决策风格,甚至连竞争对手的厕所卫生都打听,确认这只股票能持有 10 年才下手。
他说 “投资就像结婚,要是没想过过一辈子,就别轻易领证”,放在做事上也一样:你学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想 10 年后能和老外流利唠嗑?你健身是为了夏天穿裙子,还是想 decades 后不被慢性病缠上?
那些喊着 “先开始” 的人,本质是怕麻烦,怕花时间想清楚目标,怕承认自己只是三分钟热度,所以用 “启动” 来伪装努力。
我邻居家小孩更逗,去年说要当钢琴家,买了两万块的钢琴,今年又说要当画家,钢琴直接堆杂物间,画布买了一堆也没见画几笔。
他妈妈还骄傲:“我家孩子勇于尝试!” 得了吧,这不是尝试,是挥霍,挥霍时间、挥霍钱,还挥霍自己的专注力。
更讽刺的是,越喜欢 “随便开始” 的人,越爱抱怨 “没机会”。
他们总觉得别人运气好,能把一件事做 10 年,却没看见人家开始前花了多少时间琢磨:这人做自媒体前,研究了 100 个爆款账号的逻辑;那人开咖啡店前,在别人店里打了 3 年工,连咖啡豆的产地都能尝出来。
你连 “要不要做 10 年” 都没想明白,凭啥觉得机会会砸到你头上?
![]()
二、10 年不是熬出来的:是用来 “淘汰错误” 的筛子
很多人把 “坚持 10 年” 理解成 “熬够 3650 天就能成功”,这简直是把芒格的话念歪了经。
就像有人听说 “长期持有股票能赚钱”,买了只垃圾股就死扛,哪怕公司都快破产了还不抛,说 “我要坚持 10 年”,最后亏得底裤都没了,还嘴硬 “是我坚持得不够久”。
不光职场和学术,创业路上更能看出 “10 年筛子” 的作用。
我高中同学阿凯,五年前开奶茶店,一开始脑子热,选了个租金巨贵的地段,还跟风搞 “网红款”,结果三个月就亏了十万。
当时他差点关门,可冷静下来后,他没急着 “熬”,而是天天蹲在店门口看:到底是没人来,还是来了不回头?最后发现周边都是上班族,没人愿意等半小时做网红款,而且定价太高。
他立马调整:砍掉花哨产品,主打 “5 分钟取餐” 的鲜萃茶,价格降了三分之一,还加了 “办公室团购” 服务。
现在五年过去,他的奶茶店开了三家分店,最近还在研发适合冬天的热饮配方。
他说 “我没打算熬 10 年,但我每天都在想‘明年还能不能接着做’”,你看,10 年不是定死的期限,是让你有时间把 “错的路” 换成 “对的路”,要是一开始就死熬,他早成 “奶茶店倒闭清单” 上的一员了。
可芒格持有的比亚迪,看似拿了 14 年,其实中间不是傻等。
他会定期检查比亚迪的技术迭代、市场份额,只要 “能持有 10 年” 的逻辑没破就继续拿,要是哪天真出了比比亚迪牛 10 倍的车企,他立马就会卖。
你看,10 年不是一条直线,是不断用时间筛掉错误的过程,你做一件事,每过一段时间就要问自己:“现在的情况,还能支撑我再做 5 年、8 年吗?” 要是答案是否定的,及时止损不是放弃,是遵守 “10 年约定” 的诚实。
我表舅就是反面教材,他在国企当会计,十年前就觉得这工作没前途,可他总说 “再熬几年,等退休就好了”。
结果这十年,他没学新软件,没考高级证书,去年公司裁员,他第一个被裁,找工作时发现自己连 Excel 高级功能都不会。
他叹着气说 “我坚持了 10 年,怎么还这样”,可他那不是坚持,是 “熬日子”,把 1 天重复了 3650 次,不是用 10 年筛选错误,是用 10 年证明自己有多固执。
![]()
反过来,我大学老师做儿童文学研究,一开始也没人看好,出版社都嫌 “这题材不赚钱”。
可她每写一篇论文、每做一次调研,都会反思:“这个方向能帮到更多孩子吗?10 年后还有价值吗?” 前五年她只发表了三篇小文章,可到了第七年,她的研究成果被纳入了小学教材,现在成了这领域的权威。
她说 “10 年不是等成功,是等自己把路走对”,你得在过程中不断调整,把错的方向筛掉,剩下的才是值得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