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之后,整个中东都变了天。哈马斯突袭以色列,1200多人遇难、251人被劫为人质。以色列随后对加沙展开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加沙地区大量建筑化为废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人质及遗体的归还成了以巴博弈的“硬骨头”。
而就在最近,这场旷日持久的人道危机终于迎来了一丝新的转机。埃及团队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首次获以色列许可,越过了那道曾经“雷打不动”的“黄线”,进入加沙地带,开展人质遗体搜寻。这背后,既有外交的博弈,也有现实的人道需求,更有大国、地区国家角力的复杂算计。
![]()
这一次,埃及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组成的联合搜寻小组,成为首支被以色列允许跨越“黄线”入加沙的人道行动队伍。这不是普通的边界。
这道“黄线”,是以色列在停火协议第一阶段撤军后,为实际掌控局势而划定的“安全红线”北起加沙北部,南至南部、东至东部,过去哪怕是人道主义团队,也绝无可能获批跨越。
为什么这次能破格放行?说白了,还是国际压力和停火协议的双重作用。以色列、哈马斯、美国、埃及、红十字会……多方在幕后谈判、博弈,最终才促成这支队伍成行。
![]()
美国是背后最大推动者,停火协议明确规定,哈马斯必须移交去年10月7日袭击中被劫持人员的全部遗体。可现实是,加沙满目疮痍,许多遗体深埋在废墟之下,单靠哈马斯已无法完成。埃及团队这次不仅人来了,还获准带入重型设备:挖掘机、卡车等,为的就是在废墟中“掘地三尺”找遗体。
更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小组的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以军控制之外的区域。以色列的警惕心、对安全的高度敏感,决定了这次“开放”其实非常有限,但哪怕只是局部突破,也为停滞已久的人质遗体移交进程带来了新动力。
那一天,哈马斯发动突袭,以色列伤亡惨重,251人被劫为人质。以色列的报复行动随之而来,加沙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人道灾难。此后,围绕人质和遗体的归还,成为所有停火谈判的焦点。
![]()
到目前为止,哈马斯已交出15具遗体(13具以色列人、2具外籍人士),但仍有13具尚未移交。哈马斯方面表示,剩余遗体需要与埃及协调后续安排,而这次埃及团队能进加沙,正是为此“解题”。
有意思的是,这次搜寻,部分哈马斯成员也将在红十字会陪同下“参与现场”。哈马斯熟悉加沙地形、事件细节,理论上能提升搜寻效率。但这也是多方妥协的产物,以色列担心哈马斯“借机做文章”,但又不得不让他们参与,否则效率更低。
以色列方面态度强硬,“哈马斯清楚遗体位置,早该交出来。”以方官员公开指责哈马斯“投入不足”,质疑其有意拖延时间,甚至暗示哈马斯想“用遗体做条件,换取政治筹码”。
![]()
哈马斯方面则“委屈”地回应:加沙84%区域在过去两年多的轰炸下已成废墟,很多遗体深埋其中,救援难度极大。不是不想交,是根本找不到。更何况,哈马斯自己也有巨大损失,无力独自承担大规模搜寻。
美国的态度也极为关键。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明确警告哈马斯“必须尽快归还剩余遗体,否则相关国家将采取行动”,还提到“部分遗体可直接归还,拖延或与解除武装进程相关”。美国既要人道进展,也想借机推动更大范围的“去哈马斯化”。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长期扮演“中间协调人”角色,负责护送人质、遗体,防止双方直接交接引发新矛盾。这次,红十字会“升级”为与埃及联合出动,既提升了专业性,也因为“多一层信任”而减少摩擦。
![]()
毕竟,单一国际组织,处理不了太多地区细节;而有了埃及,既是邻国、又有“阿拉伯世界老大哥”身份,更容易被加沙各方接受。
埃及这次的角色,绝不只是“人道救援队”那么简单。它是美国主导的加沙和平计划的主要签署方之一,与卡塔尔、土耳其一起承担停火机制的核心协调任务。
以色列这次罕见允许埃及团队携带重型设备进入加沙,意义重大。要知道,冲突地区重型设备极为敏感,既能救援,也可能被用来挖掘掩体、运送物资、甚至支援军事工事。
以色列敢于放行,说明对埃及的中立性和专业性有了新的认可。以色列实际上希望通过埃及,推动停火协议的后续条款落实,确保“人质遗体移交”这块绊脚石能搬开。
![]()
埃及机械已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地区投入使用。这里是前段时间冲突最激烈、废墟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本次搜寻的“重灾区”。不难看出,这一“落地动作”,既是实际推进,也是对以色列、哈马斯、美国三方的一个“信号”埃及愿意充当更积极的调解者。
埃及历来对加沙事务极为敏感。一方面,自己是加沙唯一的“阿拉伯邻居”,有天然影响力;另一方面,国内安全、边境稳定以及与美国的战略关系,都让埃及有动力在加沙问题上“刷存在感”。这次以“人道行动”为名进入加沙,既是外交突破,也是地缘战略的现实需求。
![]()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上就明确表态:未来加沙任何“国际安全部队”的参与国,必须由以色列决定,“我们的安全由我们自己掌控,不会轻易接受外国部队”。这话其实就是给所有“想进来搅局”的国家打了预防针。
美国国务卿马尔可·鲁比奥则表态:“已有多国愿意参与安全部队,但前提是获得以色列同意。”美国表面上支持多边机制,实际上也默认以色列的主导权。
最有意思的是土耳其。土方很早就表达了参与意愿,毕竟土耳其在中东事务中一直自视“关键玩家”。然而,以色列一句话就把土耳其“挡在门外”,理由很直接“我们只欢迎与以色列关系良好的国家。”
![]()
土耳其与以色列近年来龃龉不断,自然被排除在外。这也说明,未来“国际安全部队”的成色、规模与实际作用,很可能是“看上去很美”,但难以真正实现“多边共治”。
哪怕“参与国名单”敲定,最大难题依然没有解决,哈马斯同意吗?毕竟哈马斯在加沙仍有极大影响力。如果没有它的认同和配合,任何国际安全部队都可能步履维艰,甚至引发新一轮冲突。可以说,“国际安全部队”的部署,目前看依然悬而未决。
这场埃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联合搜寻行动,是加沙停火协议下的一次积极突破。它意味着外部力量首次被允许越过以色列“黄线”,进入废墟之中的加沙,带来新的希望和动力。
![]()
但现实依然很骨感。人质遗体搜寻进度,受限于废墟环境、各方互不信任、设备和安全管控;安全安排方面,参与国、以色列主导权、哈马斯配合度、土耳其等“边缘玩家”意愿,全部悬而未决。
加沙要想迎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不仅需要人道行动的持续推进,更需要地区博弈、国际协调、各方妥协的新平衡。
![]()
未来的加沙,依然充满变数。埃及这次的“破冰”,或许能为区域合作、信任重建打开一条缝隙,但要彻底解决遗体移交、重建、治理乃至安全机制问题,依然道阻且长。
参考信源:国际新闻早知道丨加沙地带中部发生汽车爆炸事件 欧洲评级机构下调美信用评级
2025-10-26 06:27·央视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