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无线耳机产品,这几年的市场真可谓是“争奇斗艳”。比如我此前一直心水的戴森Ontrac,采用了非常后现代的视觉拼接设计,同时可更换耳罩支持超100种颜色搭配方案,在设计上抢足了眼球。再比如智能无线音响领导者SONOS推出的Sonos Ace,虽然采用较为简洁的外观设计,但凭借互联技术打通了与自家音响的联动,在交互和拓展上玩出了特色。而前段时间发布的Nothing Headphone1,则通过家族化设计来强调“潮流外观”满满的赛博朋克元素在大耳市场也算独树一帜。
不过有一说一,在酷炫的外表和花里胡哨的交互体验背后,你如果去深究听感方向就会发现,有很多产品所采用的无线技术,仿佛仍停留在几年前一样,并非是最新的技术成果,更别提推动行业技术发展了。而这些主打颜值、表象的产品,甚至在官网宣传页或发布会上,压根就不太会提起技术方面的内容,也必定不会跟索尼WH-1000XM6这样专注于产品的降噪技术、音质体验的产品来对比。
不难发现,索尼1000X这个系列自从发布以来,都是在通过内部技术的迭代,更新来巩固自身在旗舰无线耳机的领导地位,换句话来讲,虽然这几代在外观上的差距并不大,但内部则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恰恰引领着整个头戴式降噪耳机市场在技术方面的更新和推进,毕竟耳机不能“徒有其表”,最重要的还是用来听。
![]()
![]()
![]()
聚焦升级点:看似一样,又大不一样
考虑到该系列在头戴式降噪耳机市场多年的统治力,想必大家都对这款耳机有一定的了解。这里我自然先要聚焦重点,也就是索尼WH-1000XM6这代相比前代的升级,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降噪,相比前代头戴XM5,索尼XM6搭载的HD降噪处理器QN3芯片,其算力提升7倍左右;而耳机机身上的高性能麦克风也从前代头戴XM5的8颗麦克风增加到12颗。
这12颗精心排布的麦克风可以大幅提高对周围环境中噪声来源的精准度,再配合这次算力升级的的降噪芯片QN3,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进行实时计算,根据用户的佩戴情况优化降噪效果。
不仅如此,它还升级了自适应降噪优化,比如对佩戴者是否戴了眼镜、帽子等配饰,或者外部环境的嘈杂程度情况可以进行更快速、准确的分析,从而调整降噪参数。这样能够更好以实现降噪效果“因人而异”的效果。
![]()
![]()
![]()
如果你用过近几年的索尼1000X系列,就知道它在这方面的黑科技会带来更多与众不同的体验了,不夸张地说是真的可以做到噪音一个不放过,同时对必要的、需要保留的声音一个不落,比如你在佩戴过程中主动开口与他人交流,在开启智能免摘功能的前提下,它可以做到降噪模式和环境音模式的秒级切换。只能说这种体验在索尼XM6上,表现得更极端、更强了。
![]()
![]()
在外观上索尼XM6乍一看和前代区别并不大,但仔细研究就能体会到索尼对细节的极致追求,XM6回归了备受好评的可折叠设计,整体仍为254g左右的轻量化设计,搭配柔软减压型皮革;细节上包括静音转轴和无极滑块等,头梁位置稍稍加宽,这些细节使用下来,会大大提升你的佩戴、使用舒适感。
在使用体验上,依旧是熟悉好用的Sound Connect App,可以通过app来设置降噪和环境声控制、三种不同的聆听模式和自定义均衡器参数等等用途。个人感觉需要调节最多的就是环境声音调节,设置了20级环境声可调节参数,可以根据你所处的不同场景去调整。除此之外,我感觉大部分设置都是一次调好后,就不必再碰了,剩下的交给算法,这也符合我作为一个懒人的特征,同时你完全可以相信索尼。
这次我在XM6上感受到的「自动环境声」功能让我更加喜爱,打开这个功能后,耳机就会自动检测周围环境声音中的噪声音量,之后耳机就会根据所处环境的噪声,来动态调节环境声等级,让透传模式更智能。这样的好处在于,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出差通勤,都可以“自适应”环境声。
![]()
![]()
音质和听感同档未逢对手
音质和听感的体验,作为任何一款耳机产品我认为都要放在首位去谈。索尼XM6相比前代主要升级点在于:新开发的30mm碳纤维驱动单元,以及新开发的带孔动态气压环结构,进一步优化了单元运动时的前后腔气压,有效减少了中高频的失真,让其高音的表现提升到了40kHz的位置;低频同时也更下潜。配合Walkman的同款工艺,进一步提升音质细节表现,同时还邀请到众多格莱美级的母带工程师参与音质调教,为的就是让声音有更丰富、纯净,更忠实的还原创作者的意图。
此外,科技发展到今天,索尼也在听感上,尽可能的提供一切用户想要的不同感觉。比如三种聆听模式,除了我们最常用的标准(均衡)模式外,还有背景音乐和电影模式。前者可以模拟声音是从远处传来,如同走进一间咖啡馆听到的背景音乐那般。后者则是让你在观看电影佩戴耳机时,尽可能还原电影院的真实声场,如果你懂得折腾杜比视界的原盘电影资源,那么佩戴这款耳机所带来的真实感和代入感,将超过市面上大多数高端外放设备。
![]()
以我经常听的各类轻音乐和R&B曲风为例,从实际听感上,相比上代产品,索尼XM6的单元升级对音质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低音表现上,更加凝聚和紧实,让人感觉氛围感更浓郁。另外就是高频尤其是极端高音下,感觉音没有散开的那种毛刺感,过渡也更圆滑。
而人声部分,整体感觉就和XM5的区别没有那么大了,但两款耳机也各具特点,总结下来就是XM6的人声更靠后,但是低频部分的细节体现更多,人声的支撑更到位。
为啥要用这两款耳机比?因为在同档位的其它产品面前,拿谁和索尼XM6去比较音质和听感都有些欺负人,最好的对比对象就是自家的前代产品,这就是索尼1000X系列在这个价位无线大耳市场恐怖的统治力。如果结合实际通勤场景,加上降噪的情况来看,对很多小厂出品的大耳更是降维打击。为了避免拉踩的嫌疑,我还是不要拿竞品去对比了吧。
![]()
![]()
经常搭飞机出差的朋友可以有心关注一下,在飞机上用索尼1000X系列去打发2~4个小时飞行时间的用户不在少数,或是为了聆听音乐,或是在劳累奔波的差旅途中给自己创造一个思考、冥想的短暂时刻,包括我个人也是,每次出差都会挂一个XM5,只是最近,这个外置的电子器官变成了降噪更好的XM6而已,这就是口碑。
因为在日复一日、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出差途中的这段时间反而成为我近几年用来欣赏音乐的常态,一款音质、续航、佩戴舒适度和智能化都具有优秀表现的设备已经成为我的刚需。首先,XM6在音质上不必多说,不是每款大头戴都配得上Hi-Res Wireless Audio的小金标;LDAC的蓝牙技术则是为这种连续不间断美好体验的稳定性保驾护航,即便人和播放器偶尔分开很远,音乐也不会间断。在此基础上,DESS Extreme和360临场音效(头部追踪)则是为体验再度加分。丰富的智能化感知功能和足够带来安全感的续航表现,则是为我的粗心大意提供一切便利,比如偶尔需要和票务人员对话,和出发前忘记充电的情况,你只需要戴上耳机,其他的事索尼来帮你处理。看的出即便是在充满窘迫的路途当中,索尼也尽一切可能为你创造一个很好的灵魂栖息时刻。
为啥旗舰们都不敢和索尼最新的WH-1000XM6比?
那么回到开头说的,为啥无线大耳近年产品线百花齐放,但是鲜有厂家把自家产品去跟索尼对比呢?我想看到这你应该明白了,不客气地说在音质、听感、降噪等“硬指标”面前,如果有哪个厂家能在这个档位的产品上打败索尼1000X系列,那我想它早就巴不得让全世界知道了吧,正是因为有索尼1000X产品线的存在,大家才默契的“保持低调”,避其锋芒转而把精力主要投注于颜值、交互等方面。
![]()
我并不是想表达这些品牌抛开音质技术的赛道不卷,而去做一些看似“徒有其表”的花活,这种选择是错的。事实上市场也证明了,个性表达的外观思路是可行的,有大把人买单。况且对于小部分消费者而言,索尼1000X简约低调的外观设计,可能并不能满足这些群体张扬个性的需求。但正是这种简约有质感,同时又不过度张扬的设计会更适配更多场景和风格。我由衷地赞佩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背景下,索尼始终坚持着一条最为困难的道路,就是死磕技术。也正因为如此,索尼WH-1000XM6再一次成为同档位引领无线大耳技术方向的“标准制定者”,引领行业在技术上不断跟进,从而得以令产品的综合体验不断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