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4年12月26日,中国第六代战斗机完成首飞的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对美国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技术突破,更直接冲击了其长期稳固的军工体系。
作为美军空战主力的 F-35 战斗机,一夜之间从 “香饽饽” 变成了争议焦点,连背后的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都陷入股价暴跌的困境。
可令人好奇的是,中国六代机仅仅完成一次试飞,为何能让美国军工圈产生如此剧烈的震动?F-35真的会如美媒所言,面临 “随时夭折” 的命运吗?
![]()
中国六代机的首飞,虽然没有公开更多技术细节,却用最直接的方式打破了美军在高端战机领域的 “代际优势” 认知。
这种冲击很快传导到资本市场,首当其冲的便是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然后,美国《巴伦周刊》披露了一则关键消息:德国最大银行、全球金融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德意志银行,已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票评级从 “买入” 下调至 “持有”,目标股价更是从 611 美元大幅降到了523 美元。
![]()
熟悉金融市场的人都清楚,这种评级下调绝非偶然,它背后反映的是专业机构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悲观预判,换句话说,德意志银行认为,洛克希德马丁的 “好日子” 可能要到头了。
更可笑的是,这次评级调整的 “主角” 还是同一个人,分析师多伊石勒。
就在 2024 年 7 月,他还在报告中力挺洛克希德马丁,认为公司盈利增长将在短期内加速,甚至给出了更高的估值预期,推动当时市场对该公司的信心攀升。
![]()
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同一分析师却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这种 “自我推翻” 的背后,正是中国六代机带来的冲击。
多伊石勒在此次下调评级的解释中明确提到,F-35 战斗机是洛克希德马丁的核心产品,也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而中国六代机的诞生,让 F-35 的未来变得 “前途未卜”,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公司长期盈利的稳定性。
说到底,洛克希德马丁的股价下跌、评级下调,本质上就是被中国六代机 “吓” 出来的,一款尚未正式列装的战机,仅凭一次试飞,就动摇了美国最大军工企业的市场信心,这样的影响力,在现代军工史上并不多见。
![]()
如果要理解这种冲击的根源,就得先看清F-35在美军乃至全球军工市场中的地位。
洛克希德马丁与诺斯罗普格鲁曼(B-2、B-21 轰炸机制造商)、雷神(战斧、爱国者导弹生产商)、波音(F-15/16 战机研发方)并称为美国军工 “四大天王”,而洛克希德马丁凭借F-22、F-35 两款王牌战机,长期占据 “四大天王” 中的 “王中王” 位置。
尤其是F-35,订单规模堪称现代战斗机领域的 “天花板”,美国及全球盟友的订单总量超过 3000架,这个数字放在当下的军工市场,足以用 “恐怖” 来形容。
![]()
要知道,随着战斗机技术复杂度提升,现代战机早已告别了二战或冷战初期 “动辄生产上万架” 的时代。
对一款战机而言,能拿到1000架订单,就已是公认的 “成功产品”,比如法国幻影2000总产量约600架,美国F-15约1200架,俄罗斯米格 - 29系列约1600架。
即便是苏 - 27及改进型组成的 “侧卫家族”(包括中国歼 - 11/15/16),总产量也仅约 2000 架,只有 F-16 这种全球畅销的 “硬通货”,产量才突破 4600 架。
![]()
同为五代机,F-22 产量仅 195 架,俄罗斯苏 - 57 因军费限制,订单至今仍停留在两位数。
即便是中国的歼 - 20 与歼 - 35,综合技术迭代节奏与未来需求判断,两款机型总产量加起来能超过 1000 架,也属合理预期,毕竟中国已有了六代机,没必要在五代机上过度投入产能。
对比之下,F-35 的 3000 架订单,不仅让它坐稳 “F-16 接班人” 的位置,更让洛克希德马丁提前锁定了未来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利润,只要订单顺利交付,公司几乎可以 “躺着赚钱”。
![]()
可中国六代机的出现,直接打破了现在的平稳,美国《军事观察》杂志近期发文,毫不客气地抛出质疑:“继续生产 F-35 还有意义吗?”
文章认为,中国六代机横空出世后,曾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 F-35 已沦为 “过时装备”,花巨额资金采购一款连潜在对手五代机都未必能打过的装备,纯粹是 “浪费钱”。
更重要的是,文章还对比了 F-35 与中国歼 - 20 的性能:尽管二者隐形能力旗鼓相当,但歼 - 20 在飞行速度、机动性、航程、雷达尺寸、空空导弹携带量等关键指标上均占优势。
![]()
在过去,这种差距还能通过 F-35 的后续改进来弥补,可中国六代机的出现,让 “改进” 失去了意义,代际差距并非靠技术升级就能跨越。
所以,美媒明确建议:美国应大幅削减 F-35 后续订单,把省下的资金投入到美国自己的六代机项目(NAGD 项目),或是研发防空导弹等能应对中国空中优势的装备。
可美媒的建议虽听起来有理,现实却没那么简单,美国真的会砍掉 F-35 订单吗?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首先是生产线的 “沉没成本”。
F-35 的全球生产线已建成并运转多年,涉及美国本土及多个盟友国的配套产业,如果贸然停产,不仅会造成巨额设备闲置损失,还会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失业问题,这对美国经济而言是不小的冲击。
![]()
更关键的是 “合同违约金”,F-35 的订单多为长期合同,且已与多个国家签订协议,若美军单方面毁约,需支付的违约金数额惊人。
这一点,从美国海军的 “濒海战斗舰” 困境中就能看出端倪:这款舰艇因性能不达标,出现了 “一边退役、一边新造” 的离谱现象。
明明知道装备无用,美军仍要继续采购,核心原因就是不敢承担毁约的违约金。
![]()
F-35 作为比濒海战斗舰更重要的装备,合同约束力只会更强,所以,即便美国空军因中国六代机而焦虑,洛克希德马丁短期内也无需担心 F-35 的订单。
真要是美军敢砍单,公司反而能靠违约金 “赚一笔”,说到底,中国六代机带来的冲击,本质上是对美国军工体系 “技术霸权” 与 “市场逻辑” 的双重挑战。
对洛克希德马丁而言,F-35 的订单或许能保住一时利润,但长期来看,如果美国六代机研发跟不上中国节奏,美国军工巨头的地位终将被动摇。
![]()
对美军而言,如何在 “不浪费资金” 与 “不违约” 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加速自身六代机研发以应对中国优势,才是真正的难题。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中国六代机的一次试飞,它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在高端军工领域,中国已从 “跟跑者” 变成了 “领跑者”,而美国,不得不开始适应这种全新的竞争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