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天一句话,45年没断更!杭州杨大伯写下最古早“朋友圈”,记录石矿到城堡庄园的巨变

0
分享至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1980年,20岁的杭州西湖区双浦镇农民杨福生,去公社买了一本日历,开始记录每天的生活日常。如今杨福生65岁,已经记了满满46本

周富村在双浦镇西面,与富阳区接壤,被称为双浦西大门,2002年由社井、新塘、上杨三村合并而成,周围有连绵起伏的茶山,富春江、兰江、新安江在不远处交汇,古代曾是重要的官渡驿站。唐宋时期,很多文人墨客从钱塘(杭州古称)去福建江西,水路陆路必经这里。


记者在周富村社井组见到杨福生时,他戴着白色鸭舌帽,刚修剪完草坪回来,宽松的裤脚沾着黏糊糊的泥。

杨福生家是一幢漂亮的三层小楼。他找出46本日历,摊在一楼客厅沙发上,笑着说:“这么多年我一直藏着,还好没被孙女找到……”

日历封面是“农家百科历书”,色彩鲜艳的中国红,喜庆纯朴。有些字迹已看不清,有些内页缺失磨损。

第一本日历第一页第一行,是1980年2月16日,写着“大年初一到娘就(舅)家拜年”,字迹歪歪扭扭,“舅”还写成了“就”。

大年初二“到姑夫家”,初四“到阿大家”,初五“带妈妈到凌家桥”……第一页末尾,2月28日正月十三写着,“石矿开工”。



每天记的都是杨福生当天的经历:去街上买煤球、买粮糠、小队评工分、去看电影、雨天给小伯抓猪、生病扣一天(工分)……

1982年10月17日,“拉草绳到杭州艮山门缝纫机厂”。

“那天晚上我记得很清楚,缝纫机厂需要草绳,我们半夜拉过去1000多斤,一毛钱一斤,草绳是自己编的,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手磨破了,全身都酸,路上五六个小时,天亮才到……”


日历上也会记一些村里发生的大事。

1980年10月10日,“采砂石打伤三人”。

杨福生说,村里开了石矿,那天社井村与隔壁村因为采石发生争执,两个村村民打了起来,有三人受伤送去医院。

杨福生在生产队学会开拖拉机,后来自己买拖拉机跑运输。

“1987年我花了1000块钱,买了台二手拖拉机,从矿上运石头,拉到富春江边的码头,石头走水路到萧山、绍兴,一车能装五六吨,一趟跑下来挣20块钱。”

1987年2月18日,“装石5车下雨天最后票不开”。2月20日,“装石1车下雪半天很冷”。2月23日,“装石5车去街(上)买油1桶200元”……

1988年5月4日,“装石6车,政强伤了”。5月11日,“装石6车爸去拌石”……

1989年8月19日,“装石5车社井介(借)粮”。8月29日,“装石5车最后车胎破”……

他买过两台拖拉机一辆农用车,跑运输十几年,日历本上记得满满当当,几乎每一页每一行的头两个字,都写着“装石”。七扭八歪的字迹背后,是日复一日劳作的辛苦。

那些年基建火热,石料需求猛增,从1990年10月下旬的一页,可以看出杨福生运输生意的红火,当年这个30岁的汉子有多拼。

1990年10月16日到31日,16天除一天记了两个字“雨天”,其他全是“装石”,最少一天4车,最多一天7车,一个月累计运石182车,收入2409.48元。

靠着起早贪黑拉石头,杨福生撑起了这个家,他25岁结婚,和老婆生下一儿一女,20世纪90年代,在村里盖起三层小楼。


不只杨福生,当年很多村民都以石为生。

周富村是“靠山吃山”的典型村落,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开采石矿,鼎盛时期日产矿石超千吨,矿产给村里带来近80%的集体收入。

周富村书记潘树鑫说,原来的社井村附近有个码头,新塘村附近有很多石矿,新塘采的石头主要运到杭州,也有一部分从码头走水路到外地。“当时交通不方便,都是拖拉机先运到码头,手推车送到船上。不光我们周富村,当年双浦很多村的收入都靠石矿。”

钱多了,生活改善了,但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村里炮声隆隆,灰尘弥漫,溪水混浊,安全事故不断。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靠山吃山”、采石开矿是很多山村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付出的是环境乃至生命的代价。

转型发生在2003年前后。

2003年1月,浙江成为全国生态建设试点省。2003年7月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全省开始大范围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周富村也先后关停了23家矿场。杨福生的日历本上,再也没有记过“装石”。

杨福生说,小时候听老人讲,村里自古吃的都是井水,全村18口井,水质甘甜,叫“社井”村也是取饮水思源之意。受长期采矿影响,地下水质变差,井水混浊,无法直接饮用,他就开始运水——从山上取山泉水,开拖拉机送到村里卖,每天跑好几趟。日历上连续十几年的“装石”,变成频频出现的“卖水”。

2004年9月16日,“去卖水”。9月18日,“卖水大半车”。9月22日,“上去卖水,40”……


卖水赚的钱当然不如装石,杨福生也经常打零工补贴家用。

“当时只能靠山吃山,家家户户都是采石头、运石头,靠石头富起来,村里有钱了,铺了水泥路,村民有钱了,盖了新房子。村里考上本科的学生奖励10000元,专科奖5000元。”周富村新塘组支国卫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新塘人,也做过多年石头运输。

“后来政府重视生态,不许开山采石,很多村民一下子没了工作,有不少埋怨。”


距离周富村90多公里的安吉余村,在关停矿山之后,也困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

习近平仔细听完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的汇报后指出:“你们关矿停厂,是高明之举!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安吉余村从2006年开始,紧锣密鼓治理环境修复生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1年,余村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批“最佳旅游乡村”,2024年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6000万元。

周富村在大量矿场关停后,转型之路也曾十分艰难。

“矿场关停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荒废,到处都是建筑垃圾,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寻找发展方向,也想过很多办法,也有企业来废弃矿场开厂,但都是零零散散。”支国卫说,“2022年开始,引入了石山下文旅集团,慢慢走上正轨了。”

“2022年我们来到周富村,当时的矿区杂草丛生,厂房破旧,遍地建筑垃圾。”石山下文旅集团产业负责人陈琪说,“我们经过研究,根据山体走势和矿坑特点,决定引入年轻人喜欢又符合地形地貌的特色项目。”

“园区入口原来是石粉厂,满地杂草石头,通过一整年整治,吸引了中国美院老师作为合伙人,经过设计装修,变成了现在的网红城堡庄园。原来乱草丛生的小山坡,平整后撒下种子,成了花海。旧厂房打造成欧式风格,有网红直播、婚礼拍摄……”



“另外,园区有大型影视剧拍摄基地、迷你高尔夫球场,从新疆引入10多匹汗血宝马,直升机飞行基地、航空救援队空勤培训基地、浙江消防应急救援直升机基地和浙二应急救援直升机基地都在我们这里。还有山地自行车俱乐部,100多米高的悬崖草坪现在是网红打卡点……”


记者在园区入口还看到“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户外测试场”和“双浦机器人测试训练场”。

陈琪说,这是今年10月刚入驻的科技项目。



10月24日,“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暨应用推广中心”在西湖区云栖小镇揭牌,这是华东地区唯一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中试平台(中试就是研发和生产之间的测试环节),室内测试基地在云栖小镇,户外测试基地就在周富村石山下矿坑艺术公园。这里有4600平方米户外场地和1500亩“山水林田湖路村”,机器人和机器狗们,面对路面、沙地、石子地、石块区、台阶、山林、溪流等复杂状况,“跋山涉水”,经过严苛测试后,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以后在园区,游客还可以观看机器人、机器狗表演。”

陈琪说:“园区需要大量员工,周富村50岁以上村民,很多都在园区兼职做草坪修整、房屋修缮等工作,去年这部分支出30万元左右,今后随着园区发展,还会逐年增加。另外,每年客流高峰,游客玩过还要吃住,很多村民有意愿把房子改建成民宿。周富村的九曲红梅茶,也是未来我们大力推进的产业之一……”

周富村72岁的杨德金,骑着三轮车从家来到“旷野空间”园区上班。当年这里曾是附近最大的采石场,长年爆破开采把100多米高的山体劈开一半,如今成了景观奇特的悬崖牧场。


“现在养了奶牛、山羊、梅花鹿,很多年轻人过来玩,还有人专门来拍结婚照,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杨德金说。

“当年村里没其他活干,我们只能靠山吃山,家家都采石头、装石头、运石头,周围20多个矿场分五个组,没日没夜地开采,我在一个组当了十几年安全员,看过很多人被石头砸伤。”杨德金说,后来国家不让开采,这里荒废了些年头,现在搞得这么好,没想到自己还能回来上班。

“我是兼职做,修理草坪。很多人在草坪帐篷里休息,我们就帮着搭帐篷、搬桌椅,每个小时25元,一天200元,我一个月做25天,已经很满足了。”


几个年轻女孩专门赶来拍照打卡,一个女孩说,社交平台上有很多这里的介绍,照片很漂亮,特意和朋友一起来。

一家三口自驾过来游玩。“我们从网上看到的,从杭州开车过来,环境真不错。”陈女士说。

支国卫望着当年的采石场,有些感慨。

“这些年我们村变化特别大,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每个月给60岁以上老人发100多元补贴,春节端午重阳发福利,老年活动室也正在改造,到了年底,股份合作社还会给每一户发钱……

“以前采石头破坏环境,富起来也不是真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百姓后来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



如今,周富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每年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相比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66.7%,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80%,一个采矿村变成了生态村、科技村。

昨天上午10点,杨福生准备出门,去给朋友家的烧烤店修整草坪。他说,现在的日子比以前轻松多了。

他的第46本日历,依然记录着每天的劳作和生活日常。

2025年10月7日,“浇树、浇花、除草,下午拔草”。

2025年10月19日,“生(即杨福生)浇水,下午老总勾(钓)鱼”。

2025年10月27日,“丝瓜十多条,一片东(冬)瓜,下(午)浇花”。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董吕平

摄影 夏阳

编辑 成嘉怡

审核 毛迪 王晨郁

BREAK AWA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incentive-icons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都市快报》订阅号
50796文章数 38668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