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又称仁安羌之战,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意图切断滇缅公路以孤立中国,为掩护英缅军第1师撤退及保护仁安羌油田,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团长刘放吾指挥下驰援,4月17日日军约4000人封锁英军退路并切断水源,18日第113团强渡平墙河、突破北岸防线,19日经白刃战攻占501高地,击溃日军防线,解救被围英军及侨民7000余人。此役远征军伤亡522人,日军伤亡千余,战后日军虽重占仁安羌,但英军主力成功突围。
 ![]()
刘放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1942年初日本攻占马来西亚后,开始攻打缅甸,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府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仁安羌大捷就发生在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远征期间。
 ![]()
远征军高级将领
1942年4月7日日军第33师团为夺取仁安羌油田,并歼灭西线英军主力,拟定作战计划。
 ![]()
日军进攻
1942年4月13日英军开始破坏仁安羌油田,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请求中国军队接替西线英军防务,以掩护英军大规模撤退。16日英缅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和装甲第7旅放弃马圭外围防线,沿公路向北“悠然撤退”,16日夜间英缅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先头部队首先到达仁安羌,英印军第17师集结在仁安羌以东的东敦枝以北至那卯地区。
 ![]()
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
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将军应缅甸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请求,于14日、15日先后令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以1个团兵力(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移至巧克柏当,支援英缅第1师,1个团兵力(第112团,团长陈鸣人)移至纳特莫克,支援英缅第17师掩护第5军右翼,师长孙立人仍奉蒋介石之命卫戍曼德勒。
 ![]()
罗卓英
16日午夜日军推进到仁安羌以东,发现撤退的英军一部连同坦克已经撤到平墙河以北,但英缅军第1师师部及师直属部队尚在南岸。17日凌晨日军兵分2路展开奇袭,第214联队步兵第3大队向北穿插,击溃英缅军第1师一部,占领7千米以外的凯敏,并封锁平墙河大桥,日军主力向东北角三岔路口突进,切断公路。
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见国军援军仅1个团,请求增派部队,17日蒋介石回电,同意增派新38师第112团。
 ![]()
中国远征军
17日白天日军以联队直属部队和第214联队2大队占据仁安羌东、北、南诸道路的会合点,作为主抵抗线,另将山炮兵第3大队配置于仁安羌村落中心三岔路口附近作为前方据点,封锁英军退路和增援,等待师团主力会合围歼英军。
17日英缅军第1军军长斯利姆将军听说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已抵达巧克伯当,立即驱车前往会晤,斯利姆经由翻译向第113团团长刘放吾解释完情况,并亲笔签字发出手令,要求立即行动。
 ![]()
斯利姆将军亲笔签字求援手令
刘放吾奉到斯利姆命令,以无线电请示驻守曼德勒师长孙立人,明确命令后,率领该团向平墙河兼程前进,作攻击准备。刘放吾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抗战爆发后,曾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
刘放吾
此时,英方附以轻战车(18吨)12辆,及火炮3门,配合第113团攻击行动,17日黄昏后,平墙河北岸日军前沿阵地被113团突破。
18日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自腊戌致蒋介石电,判断日军部队主力为数百人,但根据日军编制常识判断,1个步兵联队(缺1个大队)加上1个山炮兵大队,满编应该为3000多人。
 ![]()
林蔚
18日拂晓,刘放吾部署第113团在英军轻战车及火炮支援下进攻北岸日军,至午后击溃当面日军,迫使日军撤退到平墙河以南,第3营随即渡河追击,试图歼灭该部日军,但为南(左)岸日军(第9中队)所阻。
同时,南面撤退而来的英缅军第1师一部(兵力约4000人,15辆坦克、大炮15门、至少300辆汽车)首先与日军前方据点接触,随即向日军主力发起攻击,试图突破仁安羌。但因仁安羌附近地形高低起伏交错,且沟壑纵横,极度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英缅军虽猛烈攻击,但未能打通公路,直到黄昏停止攻击。撤退途中的英缅军第1师本来士气低落,加之被日军切断退路和水源,虽有优势兵力,但无力独自打通退路,请求中国远征军继续攻击。
第33师团收到截获英缅军第1师主力的消息后加速进军,步兵第214联队1大队(德重大队)18日傍晚首先与中井部队会师,其他部队也预计于20日会师仁安羌一带,聚歼英缅军。
18日黄昏,苦战1天后的作间大佐整理部队,将所有部队(包括前出的中井大队和高延大队,以及来增援的德重大队)都集结于仁安羌东北角,此时仁安羌一带日军总共只有第214联队加山炮兵第3大队,另外1个工兵小队和卫生队等等少量辅助部队。
应英方要求,刘放吾最后决定,以右翼第1、3营为主攻,左翼第2营为佯攻掩护。18日深夜,刘放吾派第113团1、3营在2营掩护下涉水偷渡,于凌晨在南岸展开。拂晓发起攻击。1营、2营在英军装甲部队和炮兵全力协同下,与英缅军南北夹击,攻入仁安羌核心油田区,英军装甲部队也攻入三岔路口,但无力再突破日军封锁。
第113团与日军增援部队反复争夺501高地,三失三得,于14时完全攻克501高地,3营营长张琦在战斗中牺牲。刘放吾团长指挥第113团占领控制整个战场的501战略高地,再于午后3时攻入最后一道封锁线敦贡村,自此油田区全部为中国远征军克复,英军主力得以突围而出,被俘官兵及被困英美传教士、记者和侨民等亦陆续被救出 。
根据远征军第1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和林蔚20日分别致蒋介石密电,19日战斗日军伤亡500余,中国远征军伤亡百余,英军伤亡不详。据孙立人《回忆录》,本次作战第113团参战人员1121人,阵亡204人,伤318人。
 ![]()
刘放吾缴获日军旗帜
战后,第113团在仁安羌以南布防,师直属队和第112团于20日黄昏到达平墙河北岸布防。
日军方面,荒木部队和原田部队分别于19日下午和20日凌晨到达仁安羌,20日上午,第113团在仁安羌以南与日军增援部队接触。
 ![]()
中国远征军入緬作战要图
孙立人于20日下令,准备21日发起进攻,但英缅军第1军军长斯利姆转来密函,告知第5军已然转进,孙立人被迫下令梯次掩护撤退,21日日军第33师团占领仁安羌。
 ![]()
孙立人
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中国军队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的,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
作为中国远征军在第一次缅甸作战期间取得的胜利,仁安羌大捷极大鼓舞了当时国人及盟军士气,同时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国人对中国军队对抗日本军队之信心,扭转了西方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军队固有的偏见和歧视心态,得到了英军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认同和尊重。
1992年4月初,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美国芝加哥会见定居洛杉矶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将军,感谢其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
 ![]()
撒切尔夫人拜访坐在轮椅上的刘放吾
2011年12月23日,中国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颁发褒扬令,表彰陆军少将刘放吾,表彰他参与“一二八”淞沪会战、“八一三”上海会战等重大战役,特别是在缅甸仁安羌力战日军,为盟军解围的卓越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