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7日凌晨一点,北京城里春寒料峭,国务院管理局的灯却依旧亮着。办公室烟雾缭绕,几位处长围着文件你一言我一语,为张治中的身后事争论不休:“统战部说现在形势敏感,低调为宜。”一句话刚落,另一人反驳,“可他和党并肩走了二十多年,总得给个交代。”僵持不下,只能向中南海请示。电话那头,周恩来短短几句定下基调,两条指示掷地有声:第一,举行正式遗体告别仪式;第二,邀请党内外老友前来吊唁。争吵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开始各就各位。
一场夜半风波,让张治中的名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其实,多数人提到这位“和平将军”,最熟悉的是他在重庆谈判期间护送毛泽东的故事,却不知道他和周恩来的交情远在那之前就已结下。时间回到1924年初春,黄埔军校刚刚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主抓政治部,张治中出任教育长。那是一段各派青年汇聚一堂的岁月,张治中常说:“只有合作,革命才有出路。”他的眼光直接落在周恩来身上,觉得这位新朋兼旧识气度不凡。
北伐发动前夕,张治中跑去找蒋介石推举周恩来担任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他是有备而来,列举周恩来在东征军、黄埔的种种政训成绩,并强调共产党人能团结士卒。蒋介石却摇头:“人选已定,邓演达。”张治中没有退让,连夜写了一份长达三千字的“周恩来任职建议书”,仍无回音。多年后他对友人感慨:“北伐政治部缺了恩来,是损失。”一句话,道尽无奈。
同在黄埔共事那段时间,张治中动过加入共产党的念头。他慎重找周恩来商量。昏黄灯光下,两人低声交换意见。周恩来说:“文白,原则上欢迎;但两党事先约定,不彼此吸收高级干部。”张治中默然点头,话题就此搁浅,却并未影响两人的友谊。此后每逢山河动荡,他们总能在关键处遇见。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再次合作。张治中借着在中央军中担任要职,多次向蒋介石进言,请求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允许八路新四军公开活动。蒋介石沉吟片刻,语气冷硬:“你的善意我明白,但形势不允许。”提议再次被搁置。张治中并未停手,他在内部会议上力保八路军补给,又悄悄为中共情报线提供过关照。那时的他,正逐渐走到“和平将军”的角色。
1945年8月27日,延安机场上空灰尘弥漫。张治中携美方代表赫尔利前来迎接毛泽东、周恩来赴渝。飞机落地,他举着扩音器自嘲:“我来当向导,绝不是监视。”一句玩笑让紧绷气氛缓和。抵达重庆后,张治中干脆把自家公馆腾出,让毛泽东等人临时下榻。周恩来婉拒了他派重兵警卫的提议,改以便衣护卫兼顾内外。两人对视一笑,默契已无须言表。
重庆谈判持续四十三天,期间暗流暗涌。张治中一边劝蒋介石保持克制,一边帮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打掩护。签订《双十协定》那晚,他到红岩村道贺。周恩来轻声说:“文白,回延安的机票就拜托你。”张治中豪爽答应。翌日清晨,专机升空,他站在舱门口,直到延安黄土高坡映入眼帘才松口气。
解放战争转入决胜阶段,国民党政府指派张治中为和谈团首席代表赴北平。谈判破裂后,多数代表决定留下,他却执意回南京复命。周恩来再三挽留,道:“别重蹈竞存友人覆辙。”张治中沉默,仍选择回去。考虑到他家人安全,周恩来部署地下党先行保护,将妻儿转移上海。机场重逢那一幕,张治中握住周恩来手背,“受累了。”寥寥两字,情义尽显。
![]()
和平终归大势。1949年春,张治中留在北平,后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与彭德怀共商新疆事务。他奔走西北戈壁,草拟施政方针,促成各族代表进入省政府班子。那一年,他已年过花甲,却把军装换成棉袄,深入牧区调研。当地老人常提他,称“张将军一口陕西话,和我们同喝咸奶茶”,细节虽小,却说明他确曾做到“进疆不扰民”。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的旧疾日重,腿痛常让他彻夜难眠。周恩来每次访苏、访东欧,都会专门带回止痛药和理疗仪,还让邓颖超亲自送到府上。有人不解为何如此上心,周恩来只道一句:“朋友。”简洁,却不容置疑。
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张治中受到冲击。周恩来多次出面周旋,让他免遭更大风浪。1969年4月6日,这位和平将军病逝于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弥留之际留下一句:“能在共产党领导下度晚年,已足够。”当晚,北京城静默无声,噩耗迅速传到中南海。
旋即便出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争议。管理局主张按副国级规格办治丧,统战部担心场面过大,引发猜测。僵持一夜,周恩来拍板:告别仪式照办,规格不变,通知所有老战友、民主人士、各族代表。八宝山革命公墓,春雨绵绵,周恩来身着深色大衣,步履沉稳。灵堂内,花圈环绕,挽联写着:“为国为民,毕生求和;赤诚永存,同道长思。”那一天,超过三千人前来吊唁,既有解放军将领,也有原国民党老兵,更有新疆牧民代表。
周恩来致悼词时声音略哽,“张治中先生以和平为志,以友谊为桥,为民族大义尽瘁。他与我们并肩,从未缺席。”简单数语,却让许多人红了眼眶。仪式结束后,周恩来专门叮嘱秘书,继续照顾张家遗属。哪怕后来自己病重,他仍保持这个习惯。
张治中去世五十多年,关于他的评价各有侧重:有人称他为“调解家的失败者”,有人赞他是“和平的坚持者”。无论如何,他在国共最复杂的节点上,多次以个人信用为担保,为两党沟通打开一道缝隙。1969年那场深夜的争吵,恰好说明一个事实——和平与真诚,永远值得被善待。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