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特朗普结束东盟峰会后直飞东京,与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签署《美日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备忘录》。这标志着日本正式加入中美"稀土战争",与美澳形成三方联盟,试图共同对抗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
![]()
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电池材料,到半导体产业的光刻胶、抛光材料,再到导弹制导系统、隐形战机涂层等国防军工领域,镨、钕、镝等稀土元素都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镝元素能显著提升电机的耐高温性能,确保电机在高负荷运转下稳定工作。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数据,中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36%,但产量却占全球85%以上。更关键的是,在稀土冶炼分离环节,中国拥有全球90%以上的产能,掌握着从矿山开采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中国企业已能实现稀土元素纯度达99.999%以上的分离,且分离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这种技术优势使得全球90%高性能磁体原料都来源于中国。
美日澳联盟看似形成了"资源-技术-市场"的互补格局。澳大利亚拥有高品位的稀土矿,如Mount Weld,负责提供原材料;日本则利用其多年积累的稀土分离与回收技术,通过国有机构JOGMEC与美国公司REAlloys合作;美国则通过国防订单提供高于中国价格的保底价格,并为该联盟提供22亿美元融资。然而,这种合作更多停留在愿景层面。澳大利亚虽然矿多,但稀土技术不强、设备不全、成本高昂。原材料运往美国冶炼面临环保压力,在日本处理又因距离太远而成本激增。
表面上,日本拥有稀土回收和减量技术,住友集团还在投资澳大利亚莱纳斯矿业。但现实情况是,日本的稀土消费量中有83%依赖中国,尤其是汽车产业需要的钕铁硼磁体,几乎九成以上来自中国。更讽刺的是,日本引以为傲的"稀土储备两年用量",实际上是2010年中国曾经进行短期禁运后,日本电子业遭遇瘫痪的心理阴影造成的囤货行为。
10月初,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的决定向世界传递了明确信号:在关键时刻,中国能够运用稀土这张王牌赢得话语权。这一举措并非全面禁运,而是精准调控。
美国的困境同样明显。尽管重启了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并在政府补贴下预计2025年产能可达每年2万吨,但要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仍需时日。美国与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签订长期采购协议,约定未来5年进口至少3万吨稀土氧化物,同时投资帮助其在美国建设分离工厂。然而,想要完全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美国还需要克服成本、技术和环保等多重障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