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
--萨特
如果让你穿着泳衣做数学题,你觉得自己的成绩和穿着普通衣服相比,是不变,更好,还是更差呢?
二十多年前,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和托米-安·罗伯茨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一群男女参与者,告诉大家是做消费者行为分析,把参与者分成了两组。
一组在更衣室里对着全身镜穿泳衣,另一组穿宽松的毛衣,全程都没人旁观。可等大家换好衣服去做食物测试、数学测试时,发现穿泳衣的女性,不仅在测试里显得格外局促,连数学题的正确率都降了不少;而其他人都没出现这种情况。
而且这种影响还不是暂时的,就算这些女性换回自己的日常衣服,再去做自由回答任务时,脑子里冒出来的关于身材的想法还是比别人多。
这,就是「自我客体化」:个体将自身视为被他人观察、评价的客体(物品),而非具有自主意识和内在体验的主体(主人)。
什么是自我客体化
一开始,“自我客体化”主要聚焦女性,因为在传统文化里,女性更容易被置于被审视的位置,因为在传统文化里,女性更容易被置于被审视的位置,外貌、性格甚至生活选择,都可能被他人评判。
但后来人们发现,男性也会陷入自我客体化,怕被说没本事,本质上都是在把自己当成一件“需要符合他人标准”的物品。
到了社交媒体时代,自我客体化变得更普遍了,每天刷到的理想身材、成功模板,其实都在悄悄传递一个信号: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能不能满足别人的期待。
这就是自我客体化的核心:你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一件需要被别人打分的工具,别人的认可是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
为什么我们会工具化自己?
根本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工具化逻辑,人的价值慢慢被简化成了有没有用。
外貌是观赏工具,得符合好看的标准,才能被注意、被喜欢
能力是生产工具,得够高效、能加班,才能被公司需要、被领导认可
情绪是服务工具,得够正能量会迁就,才能被朋友接纳、被伴侣喜欢
就连社交账号,都成了流量工具,得够吸睛、有话题,才能被关注、被点赞
而自我客体化,就是主动配合这种逻辑的结果,下意识地把打磨工具属性当成生活的全部。
如何跳出客体化
走出自我客体化的核心是重新当自己的主人,关注“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感觉怎么样”。
① 分清你的想法和别人的标准
很多时候,你以为是自己的想法,其实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当你又在苛责自己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这个想法,是我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别人希望我这样?”
另外,需要警惕隐性凝视载体,很多看似正能量的内容也藏着凝视,比如“职场女性必备的精致穿搭”等等,这些标题本质是在说“你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不合格的”,看到这类内容时,别先想“我要不要做到”,而是问自己:是谁在定义该有的样子?这个标准对我有什么意义?
② 把身体当做你的伙伴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身体拆成一个个需要修正的零件:腰不够细、腿不够长、皮肤不够白,就像在审视一件待修的展品,接下来,请你试着把对身体的评判,换成陪伴:关注身体能做什么,而不是看起来怎样;穿让自己自在的衣服,不是别人觉得好看的。
别把身体当成需要美化的展品,也别当成要高效产出的机器,它是陪你吃饭、睡觉、感受世界的伙伴,好好待它,它会给你最真实的反馈。
③ 和让你敢做自己的人相处
一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身边的人也会影响你,如果身边有个不管你怎么样,都喜欢你的人,你会更容易找回自己。
也不用刻意断绝关系,但要慢慢减少和总让你不舒服的人来往,去和那些会说“你可以试试,有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的人相处。
你是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凝视:有人说你不够好,有人说你不合群,有人说你太固执,但这些声音,从来不该决定你要走的路。
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不是让我们讨厌他人,而是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别人眼里的附属品。
别人的凝视是风,你可以借风扬帆,但不能被风吹得翻船;
别人的评价是灯,你可以借灯照路,但不能把灯当成唯一的方向;
你不是他人眼中的风景,等着被评判好不好看,你是自己人生的掌舵人,决定往哪走、走多快。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您有一点帮助,就请随手点个「赞」吧~
关注我,定期分享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