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27日傍晚,冯白驹对警卫叮嘱:‘今晚潮水正合适,兄弟们务必一次渡过去。’”短短一句,把海南战役的紧迫感拉满。那一夜,第四野战军和琼崖纵队的木帆船向琼州海峡深处驶去,自此,祖国版图上最后一块较大岛屿的命运被改写。
![]()
四个月后,也就是7月中旬,中央军委电文飞抵海口:以琼崖纵队和四十三军一二八师为骨干,成立海南军区。文件寥寥数行,却把南疆防务的担子压了上来——对岸的蒋介石仍在高喊“反攻”,而美国第七舰队已出现在台湾海峡。海南不容有失。
首任司令员冯白驹理所当然。自1926年被派往琼崖,他在岛上整整鏖战二十三年。敌强我弱,他靠椰林作掩护,靠百姓作依靠,硬把一支不到两百人的小分队扩展为一万多人的纵队。抗战时期日军三次“蚕食”,国民党六次“围剿”,这支队伍始终没被拔掉。建区后,他首先着手清剿零散土匪、整编地方武装,并把海防主体从木帆船过渡到机帆船,甚至亲自试航,确保火力覆盖西沙方向。
![]()
1952年夏,四野主力北上朝鲜,海南却迎来第二任司令员——吴克华。此人出身第41军,“塔山阻击”一战就让敌军头皮发麻。主力出境后,华南只剩41军和43军两把尖刀,吴克华奉命留守。他到任第一周,就在江东岸边设立海防训练营,把山地步兵转成两栖作战兵;三个月后,又在榆林港架起雷达探测站,硬是让对岸的情报飞机不敢越线。岛上老人提到他,常用一句话:“夜里能听见吴司令的军靴声在海滩来回。”
第三任司令梁兴初上岛,已是1954年。那时志愿军第一次休整轮换,他从38军司令的位置调来。38军机动作战天下闻名,“松骨峰”“清川江”都刻着他的名号。梁兴初行事风风火火,抵海南不到十天,就亲赴南渡江畔勘测新机场选址,随后又要求部队在雨林中进行两栖与丛林并行训练,“打得赢台风,也守得住海风”成了口号。值得一提的是,他提议把部分椰壳改装成陆战队训练用的手雷模型,既节约又安全,这个小发明后来推广到东南沿海多个军区。
1957年,第四任司令员吴瑞林接棒。熟悉朝鲜战场的人都记得42军鏖战温井隧道的场面——那正是吴瑞林的代表作。此时国际局势又生波折,远东舰队频繁活动,华南海域压力陡增。吴瑞林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八所、三亚两地构建纵深火力网,岸炮、舰炮、野炮三线联动,一旦警报拉响,可在十五分钟内形成交叉覆盖。与此同时,他让部队加强潜艇探测训练,并与渔民组织联络组,渔船成了移动“哨兵”。有意思的是,他常常骑着那辆苏式摩托车巡线,一路尘土飞扬,被战士称为“海口飞鱼”。
四位司令员的序列,恰好勾勒出不同阶段的战略重点:冯白驹稳住根基,吴克华夯实海防,梁兴初提升机动,吴瑞林完善体系。不同风格,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纵横沙场的猛将。军史资料显示,1950—1960年代间,海南周边空情、水情预警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大小海防演练超过120次,未出现一次重大失误,这份成绩单后面,写满了他们的名字。
为什么中央连续调派虎将?答案并不复杂:那十年,华南沿海随时可能成为新的火线。只要南海方向起火,海南就得顶在最前沿。换言之,海南军区必须由最能打、最懂海上作战的人坐镇。
遗憾的是,很多人只记得他们在全国或者朝鲜战场上的功绩,却忽略了岛上那些“静悄悄”的努力:修建南北纵贯公路、改造榆林军港、建立台风应急仓库、在昌江河口试种耐盐稻……这些看似不显眼的举动,却为后来的西沙自卫反击、南海航线建设奠定基础。
从1950年到1959年,海南军区司令员平均在任时间不到三年,但每一次交接都极其平稳。吴克华交班梁兴初时,只留下一句话:“海风毒,风纪要更严。”梁兴初交班吴瑞林时,也回了一句:“火网密,心要更细。”简短,却是战场过来人的默契。
如今翻检档案,四人名字后面跟着的评价多为“果断”“灵活”“敢打”。一句话,虎将守门,南疆无忧。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