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岁的杨振宁先生走了,八宝山的告别仪式满是敬意!
老教授攥着他的著作抹泪,学生们别着白花排队,连路人都驻足送他最后一程。
而鲜红国旗盖在遗体上,更是国家给的认可。
可就在这样肃穆的时刻,四大“刺耳的声音”却冒了出来……
![]()
八宝山送别
2023年10月24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外聚集了千余名自发送行的群众,覆盖着五星红旗的灵柩缓缓抬出时,现场响起整齐的“杨先生一路走好”呼喊。
遗体上海覆盖着国旗,这是经国家特别审批的荣誉,通常用于表彰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物。
追悼会结束不到24小时,网络上却泛起质疑声。
![]()
没有央视报道就是不被认可?
有网友以“央视未进行现场直播”为由,发帖声称“官方不认可杨振宁的地位”,这条内容很快被大量转发。
![]()
但事实很快打脸这些猜测。
10月25日,人民日报在“科技人物”专栏发表评论,明确指出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肩的物理学基石”。
![]()
10月26日,新华社也发文追忆其一生,称他“用70年学术生涯为中国科技发展搭桥铺路”。
而且,清华大学早在2021年,学校就专门成立团队接收杨振宁捐赠的5000余份手稿、2000多册藏书及各类科研笔记。
![]()
经过4年整理,于2025年10月19日正式开放“杨振宁书屋”,其中包括他29岁时撰写“杨-米尔斯理论”的原始手稿,字迹工整却处处可见修改痕迹。
这些官方层面的密集动作,远比单一媒体的报道更能说明对他的认可。
官方态度已然清晰,但一些心思歹毒的人,并没有善罢甘休,这些人开始诟病杨振宁的国籍。
![]()
不配盖国旗?
一些人质疑,杨振宁曾经加入过外籍,凭什么能盖国旗?
其实,杨振宁之所以加入外国国籍,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为遏制新中国发展,让中国学者不仅被禁止接触核物理、航空等敏感领域。
![]()
回国更是要经过FBI多层审查,不少人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扣留。
当时杨振宁的处境尤为特殊:妻子杜致礼带着年幼的儿子杨光诺、女儿杨又礼在美国生活,父母和弟弟杨振平却在国内,家庭的双重牵绊让他无法像邓稼先那样毅然回国。
即便如此,他从未切断与祖国的联系。
![]()
60年代初,他通过香港的亲友,将自己收集的粒子物理最新研究文献分批寄回国内,这些资料后来成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要参考,帮助国内学者及时跟上国际研究进度。
直到1971年,中美关系刚出现一丝缓和,杨振宁就成为首位冲破禁令访华的美籍华人学者。
![]()
当时美国政府对他的行程处处设限,甚至派特工暗中跟踪,但他坚持要到北京、上海等地考察。
这次访华中,他还专门到清华大学做了一场题为《近代物理的发展》的演讲,台下坐满了渴望知识的师生,不少人带着笔记本奋笔疾书。
回国后,他立刻整理出与周总理的谈话要点,亲自致电100多位海外华人学者,劝说大家“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
![]()
正是这次“破冰之旅”,直接推动了70年代中后期海外人才回流的浪潮,仅1978年就有200多位学者回国效力。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正式向美国政府提交放弃国籍申请,在填写理由时,他只写了“我想回家”四个字。
同年,他重新获得中国国籍,成为中科院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新成员,这份迟了半个多世纪的“回归”,让他在接受采访时哽咽着说:“终于能以中国人的身份走完最后一程。”
![]()
贡献如不钱学森、邓稼先?
有网友发帖称“他没造导弹原子弹,贡献不如钱学森、邓稼先”,这种对比本身就混淆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边界。
杨振宁深耕的理论物理,是所有前沿技术的“源头活水”。
![]()
他29岁时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让如今医院里的PET-CT诊断仪、核电站的核反应模拟、甚至正在研发的量子计算机,都离不开这个理论的支撑。
全球范围内,从1960年到2020年,有15项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成果直接基于“杨-米尔斯理论”,占同期获奖总数的70%。
![]()
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拿到约10万美元奖金后,他第一时间通过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将全部奖金捐赠给中国科协,最终用于资助国内首个粒子物理实验室的建设。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选择回国定居,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当时国内理论物理研究相对薄弱,他牵头组建高等研究中心,从零开始搭建团队。
![]()
为吸引顶尖人才,他亲自飞到美国拜访丘成桐、张首晟等学者,用“一起为中国做些实事”的诚意打动他们加盟。
中心成立初期经费紧张,他主动捐出自己的部分薪水补贴科研。
![]()
80岁以后,他的视力下降到0.3,看论文需要借助放大镜,但仍坚持手写讲义,每节课前都会提前3小时在家中备课,把复杂的物理公式一遍遍推导到熟练。
在清华开设的《普通物理》课程,尽管面向本科生,他却讲得极为认真,课堂座无虚席,不少外校学生专程赶来听课,只能站在走廊里记录。
![]()
这些扎根基础研究、培育人才的努力,与“两弹一星”元勋在应用领域的突破相辅相成,共同撑起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框架。
相较于事业上的争议,他与翁帆的婚姻更易引发世俗的猎奇与揣测。
![]()
揪着翁帆不放
“图钱图名”的声音从2004年,杨振宁与翁帆结婚起就从未中断。
但事实却与这些传言相去甚远。
![]()
在陪伴杨振宁的20年里,翁帆的生活重心完全围绕着他的学术与健康。
每天早上,她会提前阅读杨振宁当天要研究的英文论文,标注出复杂的专业术语和公式,方便他理解;下午陪他散步时,两人会讨论论文中的问题,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物理名词和推导过程;晚上则帮他核对讲稿,确保每个公式都准确无误。
杨振宁晚年患有轻微的心脏病,她每天都会记录他的血压、心率,提醒他按时服药。
![]()
而且在2019年,杨振宁与翁帆共同签署遗产分配协议,明确规定自己的房产、存款等全部财产由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所生的子女继承,翁帆仅获得《杨振宁文选》和《曙光集》的中文版权。
这两本书收录的多是他的学术随笔和对人生的思考,版权收益有限。
![]()
杨振宁去世后,翁帆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连清华大学举办的追思会都只是以家属身份静静坐在后排。
![]()
在整理杨振宁遗物时,她将大部分手稿、书籍和科研仪器捐赠给“杨振宁书屋”,只留下几件日常用品作为纪念。
结语
回顾围绕杨振宁的种种争议,本质上是不同认知维度的碰撞:有人用单一的“国籍论”评判爱国与否,有人用“实用主义”衡量科学价值,有人用世俗眼光解读私人生活。
但他的一生早已用事实给出答案,杨振宁既有对学术的极致追求,也有对祖国的深厚情怀,更有对生活的真诚态度。
而遗体覆盖国旗的荣誉,不仅是对他学术成就的最高肯定,更是对他一生家国情怀的最好见证 。
参考文献
光明网——2025-10-24《沉痛送别!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举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