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阿絮
10月底路透社传来消息:中国分三批买了18万吨美国大豆,今年12月到明年1月陆续运过来。
这消息一出来,美国豆农总算松了口气,特朗普那边也跟着说要降关税。
![]()
这笔大豆订单,既关系着美国农民的生计,也牵着中美经贸的走向,到底是双方合作的新开始,还是暂时的让步?
从“关税对峙”到“订单落地”
10月26日中美吉隆坡第五轮经贸磋商,为后续互动埋下关键伏笔。
不同于以往的剑拔弩张,双方此次围绕关税、芬太尼、扩大贸易、出口管制四大核心议题深入沟通,形成初步共识,过去半年多的经贸摩擦首次出现集中解决的迹象。
会谈结束仅数日,美国财长贝森特便对外宣布:“会谈成果积极,美国不再对中国商品加征100%高关税。”
中方则以18万吨大豆订单作为回应,且这批大豆并非美国库存,而是今年新收获的作物——这是中方今年首次采购美国新豆,背后的信号意义不言而喻。
消息传来,美国大豆期货市场直接回暖,价格飙升至一年多来高点,甚至扭转了持续五年的颓势。
![]()
这一反应并不意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买家,往年每年从美国进口超2000万吨大豆,占其大豆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此前贸易战导致中方停购后,美国大豆产业陷入“断供式”困境,如今订单落地,市场自然给出强烈反馈。
紧随其后,特朗普在从日本飞往韩国的专机上表态,可能下调对中国芬太尼加征的20%关税。
这一调整本质是双方互相让台阶:特朗普上台后曾两次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华加征10%关税,中方当时随即反制美豆、天然气等商品。
如今美方主动松口,核心原因是中国减少美农品、能源进口后,美国企业与农民压力剧增,不得不做出让步。
![]()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系列动作均发生在中美元首会晤前夕——10月30日,两国领导人将在韩国釜山会面,聚焦中美关系长远发展议题。
中方选择此时下单,既是展现合作诚意、满足美方解禁美豆的诉求,也为会晤营造良好氛围,但这份诚意并非无条件,而是建立在双方互利的基础上。
豆农亏到举牌,特朗普怕丢选票
美国对中国大豆订单的迫切,源于国内难以化解的双重压力。
今年秋季本是美国大豆收获季,但因中方停购,仓库大豆堆积如山。
不少豆农核算后发现:种一亩大豆竟要亏损超100美元,这笔钱换算成日常物资,足够购买多袋大米,基本覆盖普通家庭数月的粮食需求。
生存压力下,部分豆农直接举牌向特朗普喊话,恳请政府与中国重启谈判、挽回订单——对农民而言,一年的耕种若换不来收入,生计便无以为继。
![]()
据统计,自中方停购美豆以来,美国豆农累计损失已达数十亿美元,而这些豆农恰恰是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农业及农机企业不仅为共和党提供资金支持,更能撬动大量选票。
特朗普深知其中利害:明年即将迎来中期选举,若失去农民群体支持,共和党大概率面临选举失利。
届时他后半任期在国会的施政将处处受限,党内老牌势力也可能借机发难,其与MAGA派在共和党内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这也是吉隆坡会谈一结束,贝森特便火速释放积极信号的核心原因——本质是为安抚焦虑的豆农。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贝森特常以“种豆农民”自居,声称“懂农民之苦”,但福布斯数据显示,他身家高达6亿美元。
在北达科他州持有价值500万至2500万美元的农田,单靠租金年收入便达数十万美元,绝非普通农民,他的“共情表态”,实则是为稳定豆农情绪的“表演”。
![]()
为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美国豆农曾尝试开拓越南、菲律宾等新市场,却发现根本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买家——中国年大豆进口量超1亿吨,其他国家需求总和不及中国零头。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国内物价持续上涨,超市进口商品价格飙升引发民众不满,特朗普下调芬太尼关税,也有缓解物价压力、减少民怨的考量。
内忧外困之下,推动中国采购大豆成为美国的必选项。
买美豆是算账,不是依赖
面对“中国是否重新依赖美国大豆”的疑问,答案其实很明确:中方采购完全是算经济账的理性选择,与依赖无关。
今年9月中旬后,美国新豆收割完毕,因库存积压,价格大幅下跌——其离岸价较巴西大豆低出不少。
国内油厂经过成本核算,发现采购美国大豆利润更高,自然选择下单,此前中方长期采购巴西大豆,导致巴西粮商趁机抬价,部分订单甚至出现“买贵即亏损”的情况。
试图用阿根廷大豆补缺口时,又发现其年产量仅500万吨,连中国需求的十分之一都无法满足,多重因素叠加下,采购美国大豆成为最务实的选择。
![]()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已构建起多元化大豆供应体系:巴西大豆占进口总量过半,俄罗斯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即便不采购美国大豆,国内豆油、豆腐、豆粕等物资供应也不会中断。
这种“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布局,本质是市场行为,与依赖毫无关联。
中方在订单执行中还留足主动权,特意采用分批进口模式,明确大豆未运抵中国前,可随时退订。
同时,中国交通运输部自10月14日起实施新规,所有美国船只停靠中国港口需缴纳船舶特别港务费,仅此次18万吨大豆的运输船,预计缴费金额便达上亿元。
若美方拒绝缴费,大豆将无法进港,最终损失由美方承担。
在粮食安全层面,中国始终保持战略清醒:近年持续扩大本土大豆种植面积,同步研发菜籽粕替代豆粕、优化饲料配方等技术。
核心目标是逐步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尤其是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
此次18万吨订单,仅是为元首会晤创造氛围的“见面礼”,后续进口量能否恢复至往年水平,完全取决于特朗普政府的表现。
若继续关税施压,中方将随时调整,若务实合作,双方方能互利共赢。
事实上,中方的立场始终清晰:手中不缺反制工具,美方施压无法主导博弈走向。
过去5轮中美经贸会谈已证明,特朗普朝令夕改,甚至撕毁自身签署的条约,缺乏基本契约精神。
因此,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美方愿休战,则互利共赢,若执意遏阻中国崛起,反制必将毫不手软。
![]()
18万吨大豆不是终点,互利才是长远之道
这18万吨大豆订单,看似是一笔普通农产品交易,实则是中美经贸博弈的缩影:美国从加税施压转向主动让步,认清了贸易战没有赢家的现实。
中国从反制应对到理性采购,既守住核心利益,又展现合作诚意。
但需明确的是,这18万吨大豆绝非美国豆农的“长期饭票”。
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度将逐步下降,若美国仅靠短期订单缓解国内压力,却不解决政策反复、市场失信等根本问题,未来仍将面临困境。
![]()
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早已深度绑定,贸易战带来的损失双方有目共睹,从长远来看,只有回到谈判桌前,遵循市场规则,秉持平等互利原则,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信息来源: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媒体: 特朗普称或下调对华加征的“芬太尼关税”》,2025-10-29
![]()
中华网:《美国财长称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 罕见转向引关注》,2025-10-28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媒体:中国购入三批美国大豆》,2025-10-29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