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南海、黄海、北部湾的海面上都不平静。一张张航行警告接连发布,中国沿海多个海域被划为军事禁区,时间从10月下旬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
这不是普通的例行演练,而是一系列高度连贯、针对性极强的军事部署。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在南海举行代号「ANNUALEX 25」的联合军演,多国舰艇集结,战机频繁起降,动作不断。
就在外界还在猜测局势走向时,解放军的反制动作已经全面展开。
这场对峙的起点,要从10月初说起。
10月6日至17日,美国与菲律宾在菲律宾西部海域举行"萨马萨马2025"联合军演,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参与或观摩。
演习区域紧邻南海争议海域,参演舰艇包括菲律宾最先进的"安东尼奥·卢纳"号护卫舰、美国"辛辛那提"号濒海战斗舰以及日本"大波"号驱逐舰。
演习内容从反海盗、人道救援,逐步升级到反潜、防空、水面战等实战化科目,军事意图十分明显。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近年来不断强化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已在其境内开放9个军事基地,还部署了"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和NMESIS岸舰导弹系统,部分武器射程覆盖台海关键通道,战略指向不言而喻。
演习结束后,10月20日,美日澳加菲等国在日本东海、西太平洋海域启动"ANNUALEX 25"联合军演,规模达5.8万人,包括美军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和日本横须贺号两栖登陆舰。
这场演习与"萨马萨马2025"不同,更强调实战化和联合作战能力,是美军在南海局势紧张后的又一动作。演习区域包括黄岩岛附近海域,与中方存在直接冲突点。
演习进行到后期,菲律宾方面动作升级。10月25日,两架菲侦察机突然闯入黄岩岛领空,试图探测中方布防情况,被中国海警依法驱离。
这一举动被视为挑衅信号,也成了局势升级的导火索。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6日,解放军南部战区迅速宣布,在黄岩岛西南部海域划设禁区,于当天中午至晚上7点举行军事演习。
这个时间点选得非常精准——正是"ANNUALEX 25"联演的最后阶段。
演习内容包括歼击机挂弹巡航、护卫舰前出警戒、可能的实弹射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侦察、预警、打击体系。
这不仅是对菲律宾的回应,更是向所有参与演习的国家释放明确信号:任何在中国家门口的军事挑衅,都将遭到对等反制。
南海亮剑
就在这场对峙进入高潮时,南海上空又发生了一件震动国际舆论的大事。
10月26日下午,正在南海活动的美国"尼米兹"号航母突发事故,在短短30分钟内连续损失两架舰载机。
先是MH-60R"海鹰"直升机坠海,3名机组人员获救;紧接着,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在执行任务时坠毁,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
两架军机总价值超过1亿美元,事故发生在黄岩岛以东120海里海域,正是中美海空对峙的敏感区域。
事故发生后,美国海军表示原因正在调查,但外界猜测纷纷。有分析认为,美军长期高强度部署,舰员疲劳、装备老化、训练不足是主因。
更有观点指出,美军航母在南海频繁活动,心理压力大,操作失误概率上升。
无论真相如何,这次事故暴露了美军在远海部署中的深层问题,也让其在南海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尼米兹"号的意外,让美军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出现短暂真空。而就在同一天,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经贸磋商。
会谈初期,美方态度强硬,甚至以"加征芬太尼关税"相威胁。但随着航母事故消息传出,美方态度明显软化,最终同意将芬太尼执法合作与关税问题脱钩。
这一转变背后,是美军在南海缺乏持续威慑能力的现实。
事故发生后,中国海军055型驱逐舰全程监控坠机过程,北海海事局也同步发布北部湾军事训练禁令,显示出中方对局势的全面掌控。
美军若在经贸问题上继续施压,将面临军事行动与外交谈判双重被动的局面。这种战略上的被动,迫使美方不得不调整姿态。
而解放军的反应并未止步于黄岩岛,10月27日,央视发布东部战区轰-6K轰炸机飞赴台岛周边训练的视频,飞行员直言"台湾海岸线清晰可辨",表明战机已深入台岛周边空域。
同日,东部战区宣布歼-10C编队与轰-6K战机开展大规模抢滩登陆演练,数十辆两栖战车火力全开,炮火齐发。
这一系列动作,与此前"吉林一号"卫星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发布台岛高清影像形成呼应。
卫星图像不仅展示了阿里山、日月潭等地标,还特别标注了台军基地、军机坦克阵地,显示出对台全岛的立体监控能力。
这些动作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无论从太空、空中还是海上,台岛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控之中。
科技制胜
更令人关注的是,解放军在登陆作战模式上的革新。
央视《军事新闻》10月24日披露,72集团军"黄草岭英雄连"在演练中首次大规模使用四足机器狗执行抢滩任务。
这些机器狗搭载191步枪、爆破筒或后勤物资,能率先冲锋、清除障碍、吸引火力,大幅降低士兵伤亡风险。
传统登陆战中,士兵需直面敌方火力网,伤亡率极高。
如今,通过"少量士兵+大量无人装备"的组合,解放军正在构建全新的两栖作战体系。
此外,无人机群、无人潜航器、电子战系统等高科技装备也已融入作战链条。这种"科技包围网"不仅提升了作战效率,更让对手的防御体系难以招架。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台海局势的态度也在变化。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台湾光复纪念日重申"一个中国政策",引发台当局不满。
就连美国国内,也有智库建议将台湾问题从核心利益中剔除,认为与中国的冲突是"高风险、低回报"。
这些信号表明,外部势力干预台海的意愿和能力都在下降。
而岛内政治也出现微妙动向,国民党主席郑丽文任命马英九旧部萧旭岑为副主席,被视为向大陆释放和解信号。
这一系列变化,进一步压缩了"台独"势力的生存空间。
统一倒计时
从南海到台海,从黄岩岛到台湾本岛,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呈现出高度协同的特征。
三条禁航令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10月24日至30日,解放军在黄海举行大规模实兵演练,模拟遭遇"敌"舰率先开火后的反击作战,强调在被动局面下快速扭转战局的能力。
10月27日,北部湾启动实弹射击训练,覆盖中国西南沿海关键区域。宁波象山沿海也展开军事演练,拱卫长三角经济核心区。
这三场演习从南到北连成一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沿海防御与威慑链条,表明中国有能力在多个战略方向同时应对挑战。
美军近年来在菲律宾升级军事基地,建设全球最大的预置仓库,部署无人潜航器和潜艇,试图加强水下侦察与攻击能力。
而中国海军也在持续提升反潜、电子战和信息化作战水平。
南部战区海军近期组织多批次舰艇开展实际使用武器训练、海上补给、混编合训等课目,覆盖从非战争军事行动到高强度对抗的全谱系能力。
这种全方位的练兵,正是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
如今的台海,早已不是过去那个靠几艘军舰、几架战机就能"以武拒统"的时代。
从太空卫星到海底无人潜航器,从高空轰炸机到地面机器狗,解放军已构建起一套覆盖全域、贯穿全时的作战体系。
三条禁航令的背后,是战略主动权的全面掌握。
当五国联军在南海摆出"撑腰局"时,解放军用一场场精准的军事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不会被吓倒,也不会被拖住。统一不是口号,而是正在进行的进程。
无论外部势力如何搅局,无论"台独"如何挣扎,大势已定,结局已明。
风浪再大,也掀不翻这艘驶向统一的巨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