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雇主联合会、工商会等主要商业团体,与自由工人联合会、工会大会等劳工组织摒弃了往日的立场分歧。
联名向马科斯总统发出紧急呼吁,直言政府反腐工作"进展令人失望"。
马科斯总统曾许下的反腐承诺言犹在耳,但数月过去,实质性行动何在?
一封措辞尖锐的联名公开信,不仅敲响了警钟,更在悄然追问:是国家重振的契机,还是社会动荡的伏笔?
从全民认知到社会危机
在菲律宾,一组民调数据曾引发全国震动。
9 月份亚洲脉搏调查显示,高达 97% 的民众认为政府腐败现象普遍存在。
这一数字绝非冰冷的统计符号,而是全民对当下治理现状的集体失望。曾经,民众或许还对个别官员的贪腐案例抱有 “偶发” 的期待。
但如今,从街头商贩到企业高管,几乎无人相信 “清廉办事” 是常态,从对具体部门的质疑蔓延至对整个体制的怀疑,成为压在社会心头的沉重巨石。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普遍认知正在催生腐败的 “自我实现预言”。
原本坚守底线的中小企业主,为了拿到项目审批不得不加入 “潜规则” 链条;普通民众办理证件时,会下意识准备 “加急费”;甚至刚毕业的年轻人,也将 “找关系” 视为职场捷径。
当守法成为 “异类”,腐败便从个别行为演变为系统性顽疾,不仅侵蚀着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
更将国家拖入 “越腐败越落后,越落后越腐败” 的恶性循环,此时的反腐败早已超越普通政治议题,成为关乎国家能否延续凝聚力与生命力的生存之战。
![]()
而商界与劳工界的跨界联盟,更将这场危机推向显性化。
过去,菲律宾雇主联合会与自由工人联合会等组织,常因薪资谈判、营商政策等议题针锋相对。
雇主追求投资回报与成本控制,劳工聚焦就业保障与福利提升,立场差异如同天然鸿沟。
但如今,腐败如同蔓延的毒素,既让企业在审批中遭遇层层盘剥、投资信心受挫,也让公共项目偷工减料导致就业质量下降、劳工权益受损。
当资本与劳动力同时感受到生存威胁,曾经的分歧被共同的危机消解。
他们的联合发声,不仅是对政府的施压,更像是社会发出的 “最后预警”:若再不根治腐败,整个国家的发展根基将彻底动摇。
![]()
承诺与行动的巨大落差
去年 7 月,马科斯总统在国情咨文中以罕见的严厉口吻抨击腐败官员,彼时的电视画面里,总统的强硬表态让民众看到了改革的希望,不少媒体将其称为新政府的 “反腐高光时刻”。
人们期待着一场席卷政坛的 “风暴”,期待那些盘踞在权力体系中的 “蛀虫” 被连根拔起,期待公平正义能重新回到公共治理的核心。
然而,大半年过去,这份期待逐渐被失望取代,反腐行动陷入 “雷声大、雨点小” 的尴尬境地。
民众迟迟未等到具有震慑力的离局令,取而代之的是效力有限的移民监视公告。
前者能直接将涉案官员调离岗位、切断权力寻租链条,后者却仅能起到 “监视” 作用,涉案人员仍可自由活动,甚至有足够时间疏通关系、销毁证据。
刑事指控始终停留在 “即将立案” 的口头承诺中,没有一起实质性案件进入司法审判阶段。
这种 “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的状态,让公众的耐心一点点被消耗;本应公开透明的听证会不见踪影。
![]()
闭门调查成为常态,尽管官方解释称 “为保护证据”,但在信任缺失的背景下,这种封闭反而引发 “暗箱操作”“内部消化” 的猜测,进一步削弱了反腐行动的公信力。
更让民众不满的是反腐工作中的选择性执法倾向。有舆论指出,当前的反腐更像是 “选择性敲打”。
对一些无政治背景的基层官员严格追责,却对与权力核心关联紧密的 “大人物” 视而不见。
有时甚至将反腐作为党派斗争的工具,刻意针对政治对手,对盟友的腐败问题则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背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则的操作,不仅未能净化政治生态,反而加剧了政治分裂,让民众对 “反腐” 二字愈发怀疑。
而政府的回应更显矛盾:一边冻结 50 亿比索涉案资产、对涉案人员发布移民监视通告。
一边又通过总统府呼吁批评者 “降低声调”,称负面声音 “对经济没帮助”。
更关键的是,案件审理需经监察员办公室、反腐败委员会、反腐败法庭等多环节审核,过往类似案件常因流程冗长不了了之,这样的困局,让 “反腐成功” 的希望变得愈发渺茫。
![]()
从民间诉求到司法改革
面对腐败顽疾,菲律宾商界与劳工界并未止步于批评,而是提出了一套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反腐方案,试图为停滞的反腐进程注入动力。
他们首先呼吁建立政府与一线群体的定期对话机制,企业家能揭露项目审批中的 “潜规则”,比如某基建项目需额外支付 20%“打点费” 才能推进。
工人能诉说公共工程偷工减料带来的影响,像防洪堤坝因材料劣质在雨季坍塌,导致周边工厂停工、工人失业。
这种对话打破了官僚系统的信息壁垒,让反腐不再局限于办公室,而是扎根到经济活动的最前沿,将民间力量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同时,针对基础设施这一腐败重灾区,他们强烈要求紧急立法,赋予基础设施独立委员会完整的传讯权与藐视法庭权。
此前该委员会调查某百亿比索公路项目时,关键证人以 “无义务配合” 为由拒绝作证,核心合同文件也被相关部门拖延交付,导致调查陷入僵局。
而完整的传讯权能强制证人出庭、调取文件,藐视法庭权则可对阻挠调查者依法追责,这两项权力如同为调查装上 “牙齿”,让委员会不再 “软着手”。
![]()
司法改革更是破局的关键。当前反腐败法庭桑迪甘巴扬积压大量案件。
其中 50% 是涉案金额 100 万比索及以下的轻微案件,某村干部贪腐案甚至审理了 6 年仍未宣判。
为此,参议院议长提议案件分流:轻微案件移交地区审判法院,桑迪甘巴扬专注处理重大案件。
这样的分工能让专业法官集中精力应对复杂的基建腐败案,缩短审理周期,实现 “无论罪犯权力多大,都能快速定罪” 的目标。
此外,他们还要求公开举报证据、追回被盗资金并投入民生项目,用 “反腐惠民” 的实际成果,重新赢回公众信任。
![]()
从国内治理到国际影响
此次菲律宾腐败丑闻早已超越国内治理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乎国际信任的危机,且集中爆发在基础设施与防洪项目领域。
某总价 300 亿比索的防洪工程,被曝光存在大量回扣,承包商将 15% 工程款用于贿赂官员,导致实际用于建设的资金不足。
建成的堤坝在暴雨中多处溃决,不仅未能保护民众,反而造成数亿元经济损失。
更严重的是,涉案范围已触及高层,已辞职的议员柯萨尔迪被指在多个基建项目中充当 “中间人”。
另有 17 人被敦促提起贪污指控,基础设施独立委员会还透露,下月将再提交至少 15 起相关案件,其规模被称为 “菲律宾历史上最严重的腐败事件”。
腐败带来的经济冲击更直接体现在国际层面。
曾经积极合作的外国援助机构,如某欧洲国家开发署,已暂停对菲律宾 3 个农业项目的拨款。
要求先完成腐败审查;国际贷款机构也收紧审批,某亚洲开发银行项目的审批周期从 6 个月延长至 12 个月,还新增了 5 项廉洁审查条款。
外资更是加速撤离,去年第三季度,菲律宾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降 23%,大量资本转向越南、印尼等治理风险更低的国家。
![]()
跨国制造企业原本计划在菲建厂,最终因 “腐败风险过高” 将项目迁至越南,导致菲律宾错失约 5000 个就业岗位。
长期发展机遇也在悄然流失。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ESG已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考量标准。
而菲律宾因腐败问题,被多家国际评级机构下调治理评级,可能被排除在全球绿色融资网络之外。
某计划投资菲律宾海上风电项目的国际基金,已明确表示 “暂不考虑高治理风险国家”。
这意味着菲律宾将难以获得发展清洁能源所需的资金,在绿色经济竞争中远远落后于周边国家,未来发展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
![]()
结语
从 97% 民众的腐败认知,到商界与劳工界的跨界联盟,菲律宾的腐败困局已从隐性危机变为显性挑战。
反腐承诺与行动的落差、司法系统的低效、国际信任的流失,共同织就了一张复杂的网。
但民间提出的对话机制、司法改革等破局之策,也为解决危机提供了方向。
这场困局不仅是对菲律宾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能否重建社会信任、重回发展正轨的关键挑战,而每一步选择,都将影响这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