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洗脸的时候,突然觉得脖子两边跳得厉害?或者转头时,感觉脖子“咯噔”一下?你是不是一边琢磨是不是落枕了,一边继续低头玩手机、熬夜刷剧?你以为这是小毛病,其实它可能是脑梗的前奏!
![]()
我在医院见得太多了,一个看起来“好好的人”,前一秒还在刷短视频,后一秒嘴歪眼斜,说话含糊,送来时,已经是脑梗了。家属哭着问我:“医生,怎么没点预兆?”我心里想说,预兆不是没有,是你们根本没当回事!
颈动脉,就是你身体里的“高速公路”!一旦堵了,不是堵车那么简单,是直接“断路”!
互动提问:你有没有感觉过自己最近脖子僵硬、头晕、耳鸣,甚至记性差?留言告诉我,我来帮你分析分析。
![]()
你可能不知道,**我国每年有超过150万人因脑卒中失能,400多万人带病生存。**而这一切,很多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检查——颈动脉超声,提前发现风险!
你是不是也经常觉得头晕目眩,像是没睡好?走路有时感觉“踩棉花”?以为是累的?我告诉你,这不是累,是你的大脑在“缺血求救”!
颈动脉堵塞,就像你家水管里结了垢,起初水流还过得去,但慢慢的,水越来越小,直到堵死。当颈动脉斑块脱落,进入脑内,就像水管里的石子卡进阀门,轻则短暂脑缺血,重则脑梗、瘫痪!
![]()
你以为老年人才犯这病?我见过三十多岁的白领,天天加班、熬夜、抽烟,突然倒下,查出来颈动脉严重狭窄,70%堵了!
很多人都被一个谣言害惨了:“我体检时做了心电图、脑CT,没事就放心了。”**但我要告诉你:这些检查根本查不出颈动脉有没有问题!
心电图是查心脏的,脑CT是查有没有脑出血。颈动脉的问题,得靠颈动脉超声!*就像你要看牙齿问题不能去查血糖一样,查错了地方,等于白查!
![]()
三甲医院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检出率超过35%。**也就是说,每3个人里就有1个血管在偷偷“生锈”!
而颈动脉超声这个检查,费用不高,10分钟搞定,没辐射、不疼不痒,做一次,可能能管你三年平安。
互动提问:你或你家人做过颈动脉超声吗?查出过斑块或者狭窄吗?评论区聊聊,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差点“中招”。
别再迷信“我没感觉就没事”了!很多脑梗患者在发病前都没有明显症状。*就像水管生锈,不一定马上漏,但哪天一冲水,“啪”一下就爆了!
![]()
其实,想知道自己有没有高风险,有一个动作你可以马上在家做——
坐在椅子上,头左右缓慢旋转,感受一下:
有没有头晕?耳朵嗡嗡响?脖子僵硬甚至有点痛?
如果有,那你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颈动脉供血不足的信号。
再问你一个扎心的问题:你知道你家人有没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如果有,那你就得注意了。颈动脉斑块不是突然长出来的,它是你长期生活方式“喂”出来的!
熬夜、抽烟、久坐、吃油腻,都是血管的“慢性毒药”。
![]()
但好消息是,血管病变是可控的!只要你早发现、早调整,很多风险是可以“踩刹车”的。
有研究指出,通过饮食改善、规律运动和科学监测,部分轻度斑块是可能稳定甚至逆转的。
所以,我给你一个简单的“三步护颈法”,人人能做:
1. 每天走6000步
别小看这点运动,对血管弹性有帮助,还能改善血脂。
2. 饮食里加点“彩虹搭配”
多吃点绿色蔬菜、红色番茄、黄色南瓜、紫甘蓝,颜色越丰富,抗氧化越强,对血管越好。
3. 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特别是40岁以上,有三高家族史的,一定别偷懒!
![]()
很多人觉得病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就在你低头玩手机、熬夜加班那一刻悄悄靠近。
我有个朋友,42岁,有点胖,血脂高,平时没事总爱说“人要开心最重要”,结果某天上班突然晕倒,被送来医院时已经脑梗。后来查出:颈动脉斑块脱落,堵了脑血管!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啥吗?他老婆三个月前刚劝他去做个颈动脉超声,他嫌麻烦,说“我哪有事啊”。
所以我现在看到你们这些还没有症状、但天天熬夜、三餐不规律的人,我是真替你们揪心!
别等到嘴歪、手脚不听使唤了,才后悔“早知道”。
互动提问:以上症状你中了几个?头晕、记忆差、耳鸣、脖子僵硬……评论区打个卡,让我看看有多少人正在悄悄改善。
![]()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如果你爸妈60岁以上,一定劝他们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如果你爸爸有斑块史,你35岁以后也得注意,每年查一次,为自己,也为孩子。
我说话可能直,甚至有点唠叨,但我是真不想看到你们突然倒下,然后家人抱着你哭天抢地。
颈动脉的问题,是“有办法提前发现”的。关键是你想不想重视!
做个检查不过10分钟,能换来几年安心,值不值,你自己想。
![]()
我作为一个在医院待了十几年的医生,见惯了太多“来不及”的遗憾。我只想劝你一句话:别拿侥幸赌命!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资料:中国卒中学会卒中筛查与防控报告(2023)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202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共识(2023)国家心脑血管病中心发布数据(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