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越新,越要留住自己的‘身份证’。”人民网网友的提问,在苏州的街巷里藏着最生动的答案。这座以“双面绣”闻名的古城,一边是粉墙黛瓦、水巷纵横的千年底蕴,一边是轨交穿梭、业态鲜活的现代生活,用一场场“微而美”的更新实践,回答了“如何让城市在成长中不失初心”的时代命题。
![]()
苏州的城市更新从不用“大手术”,而是像绣娘穿针引线般精雕细琢。十全街的蜕变堪称典范——这条承载着苏州织造署记忆的老街,曾因占道停车、设施破旧失了光彩。改造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用“厘米级”的调整焕新肌理:清理159处路障违建,将南侧步道从不足0.3米拓宽至8米,增设720个非机动车泊位,连42处空调滴水问题都逐一解决。如今漫步街头,青石板路连着粉墙黛瓦,网红咖啡馆与老字号茶馆相邻,江南“两路一河”的格局未变,生活便利度却已翻倍。
![]()
老菜场的新生更藏着市井智慧。双塔市集这个20多年的老菜场,改造后成了“最美城市会客厅”:三角形摊位节约空间又保通透,生鲜区的太湖虾与小吃区的碧螺春奶茶香气交融,裁缝铺、钥匙铺等便民摊位留住老味道。最动人的是,这里坚持保留原住商户,通过技能培训让老摊主跟上新节奏,客流量较之前增长50%的同时,街坊邻里的熟稔烟火从未消散。
![]()
从广济桥下的灰色空间变身集充电、休憩、儿童活动于一体的“活力胶囊”,到相城区21处街角植入非遗元素的“巴掌公园”,苏州用无数“小切口”改善着大民生,让古城肌理在更新中愈发清晰。
![]()
“文化不是标本,要让它在生活里呼吸。”这是苏州古城保护的核心密码。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最具代表性,作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这里没有把非遗锁进玻璃柜,而是让桃花坞木版年画、评弹等瑰宝融入日常。“一团和气”馆里,传承人乔兰蓉带着游客印制年画,还创作《二十四节气》等新作品吸引年轻人;街头评弹馆推出“弹词开篇”专场,吴侬软语伴着茶烟萦绕街巷。2024年,这里接待游客2950万人次,真正让“文化流量”变成了“经济留量”。
![]()
现代空间也在主动对接历史文脉。轨道交通6号线拙政园苏博站把“游园雅趣”搬进站台,灰瓦白墙、木格栅窗与周边古建筑相映成趣,站厅艺术空间再现园林意境,让通勤与游览成了一场时空对话。昆山正仪古镇的百戏博物馆周边,古樟树下化身户外自然课堂,老建筑里长出新场景,历史与生活的边界在此消弭。
![]()
![]()
城市更新的主角从来不是钢筋水泥,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苏州老旧小区改造连续两年斩获居民满意度全国第一,秘诀就在“问需于民”的治理智慧。改造前先“体检”,社区设计师带着问卷上门,通过“党建+网格”模式搭建“四位一体”治理格局,从增设电梯到充电桩布局,全由居民说了算;施工中设主材展示区,聘请居民当义务监督员,小到楼梯转角的休息椅都精准对接需求;改造后邀请居民验收,发放保修卡并推动物业全覆盖,形成完整服务闭环。
![]()
十全街的共治故事更显温度。改造期间,30余场座谈会收集500多条意见,商户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50余家商户自发打造特色橱窗,组建“咖啡联盟”“厕所联盟”开展自治,主动延迟店招亮灯时间装点夜色。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让更新不再是单向工程,而是居民共建家园的自觉行动。
![]()
如今的苏州,连私有住房更新都有了“章法”:2025年实施的自主更新规定明确,老宅翻建高度不超两层,屋面优先用小青瓦,沿街不得新增突出阳台,既保障居民需求,又守住古城风貌底线。
![]()
从平江路的评弹声到十全街的咖啡香,从老菜场的烟火气到轨交站的园林韵,苏州的城市更新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它证明:现代化不必以牺牲底蕴为代价,像守护“双面绣”那样,一面绣好传统肌理的“不变”,一面绣出现代生活的“变”,才能让城市在岁月中既留得住乡愁,又容得下新生。这,或许就是古城永葆魅力的核心密码。
— FIN —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果想要在第一时间
收到意苏州的最新内容
就请为我们的公众号
点亮一颗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