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那时候,很多美国人认为,接下来的几十年都不会再有什么国家能挑战他们的地位。
他们觉得,既然苏联都倒下了,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对手了,但三十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变化。
![]()
美国发现,那个当年还在摸索市场经济的中国,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在多个领域和自己“掰手腕”的国家。
为什么中国能这么快崛起,而俄罗斯却远远落后?同样是从苏联解体的那个年代起步,怎么两个国家的命运会差这么多?
其实,这些问题的线索,就藏咱们在这三十年的一系列选择当中。
1991年苏联一解体,俄罗斯立刻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当时的俄罗斯政府为了尽快转向市场经济,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改革。
价格一夜之间放开,国有资产被迅速私有化,很多大的国企被几个人控制,形成了寡头集团,政府基本不干预市场,经济失控,社会结构也被打乱了,很多普通人,尤其是退休老人,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甚至靠在街头摆摊维持生计。
那个时候的俄罗斯,经济指标直线下滑,工业体系几乎瘫痪,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外界称当时的俄罗斯经济改革为“休克疗法”,意思就是希望通过一次剧烈的“休克”,迅速完成转型,但实际效果是,社会代价太大,经济也没有真正恢复过来。
而彼时的咱们,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过中国的方式不一样,不是像俄罗斯那样一夜之间把计划经济全都推翻,而是一步一步来。
我们的价格改革是逐步推进的,国企改革也没有一刀切,而是边试点边推进,市场化确实在进行,但政府并没有完全撒手不管,而是在关键时刻进行调控。
中国还保留了不少计划经济的机制,比如五年计划,很多人当时觉得这是“落伍的模式”,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反而帮中国稳住了局面。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工业体系没有被打断,制造业不断壮大,出口能力越来越强。
到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很多外资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带来了技术、管理经验和就业岗位,中国的制造业从那时起开始全面起飞,逐步占据全球的供应链中心地位。
这时候,美国其实还没太把中国放在眼里,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中东和反恐问题,比如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让美国把重心转向了安全领域,但就在这些年里,中国的经济体量在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投入也开始持续增长。
等到美国真正意识到中国的影响力时,已经是2010年以后了,那时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不少美国政界人士开始紧张,觉得中国不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而是有可能挑战美国地位的“新对手”。
于是,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美国就开始对中国发起一系列贸易战、科技封锁等措施,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比如华为、中兴等,进行制裁,限制它们使用美国技术,尤其是芯片领域的打压最为明显。
美国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技术限制让中国的科技发展慢下来,拖延甚至中断中国的产业升级。
但接下来的发展让美国有些意外,中国在面对封锁时,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是加快了自主研发的进度。
咱们在芯片领域,开始推动国内企业加大投入,在材料、设备、设计、制造等环节全面发力,虽然一开始差距明显,但中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并没有放弃,反而更有紧迫感。
不仅如此,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高铁、5G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这些领域过去一直是欧美企业的优势,但中国通过多年积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体系和产业基础。
再加上近几年,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中国参与了很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港口、铁路、电站等。
这种合作方式不是简单地提供资金,而是把中国的技术、设备、工程能力一起带出去,形成了一个更紧密的经济网络,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也更愿意和中国合作。
而美国这边,虽然科技仍然领先,但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产品还是需要从亚洲进口,特别是中国,想要“回流”制造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成本高、人才少、配套不齐,很多企业也不愿意往回搬。
最近几年,美国还试图拉拢其他国家组成“联盟”,比如搞所谓的“芯片四方联盟”,或者推动“印太战略”,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围堵。
但很多国家面对现实利益时,并不愿意彻底“选边站”,特别是那些依赖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的国家,更希望两边都能合作。
美国政府也在国内推动“去风险”,试图把关键产业链搬离中国,但像苹果、特斯拉这些巨头,还是在中国有大量的产业布局,即使想搬,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
在这三十年里,中国没有像俄罗斯那样经历社会大动荡,也没有像美国那样陷入长期战争泥潭,而是踏踏实实地把基础打牢,从制造业做起,一步步往高端走。
这种发展路径不张扬,是最稳的。
今天的中国,经济体量已经是世界第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不是靠几次政策调整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而美国过去三十年,虽然依旧强大,但在一些关键战略判断上,确实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对中国的认知和应对上,明显低估了中国的应变能力和发展速度。
三十年,并不算长,但对一个国家来说,足以完成一次深刻的转型。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我认为,只要我们能踏踏实实稳步发展,世界的主旋律,将一直是咱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