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预告片,还没上映,就凉了。
易烊千玺的新片《澎湖海战》刚露脸,就被网友骂上热搜。不是演技问题,不是导演不行,而是历史观翻车了。
![]()
这就好比说:元朝灭南宋是“统一”,文天祥是“顽抗”;日本人占东北是“整合”,杨靖宇是“破坏稳定”。逻辑一旦成立,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就得推倒重来。
我们从小知道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他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保留了汉家衣冠,延续了明朝气节。他是抵抗外侵的象征,是两岸共同敬仰的传奇。
![]()
可现在,电影一上来就把他这一脉定义为“割据势力”“阻碍统一”,那请问:谁才是“正统”?
按这个逻辑,清朝赢了,所以清朝就是“中国”;明朝输了,所以明朝就是“地方政权”。
那再往前推呢?
金灭北宋,是不是该拍《靖康之难》歌颂金国统一大业?元灭南宋,是不是该把伯颜捧成“民族英雄”?毕竟他们也都“结束了分裂”。
![]()
历史不是谁赢了谁就有理。否则,强盗抢了房子,后代子孙住久了,难道就能说强盗才是主人?
施琅这个人,争议极大。他先跟郑成功,后降清朝,三易其主,最后带清军打台湾。他在清朝眼里是功臣,但在很多人心中,是“贰臣”,是背主求荣的代表。
现在把他捧成“爱国将领”“统一先锋”,等于在说:背叛不叫背叛,叫“顺应大势”;抵抗不叫气节,叫“逆历史潮流”。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简化,更是对价值观的扭曲。如果“谁赢了谁正义”,那还要什么是非?还要什么气节?还要什么忠义?
![]()
电影可以有不同视角,但不能颠倒黑白。你可以拍清朝如何收复台湾,但不能把一场征服战争美化成“解放”。你可以展现施琅的军事才能,但不能回避他背叛旧主、为异族效力的历史污点。否则,这不是拍历史,是借历史洗地。
更讽刺的是,影片选易烊千玺主演。他是年轻一代偶像,粉丝多是青少年。这些孩子还在学历史,还在建立价值观。
你一部电影,轻轻松松就给他们灌输“胜利者即正义”的逻辑,那以后他们怎么看待岳飞?怎么看待史可法?怎么看待所有为信念而死的忠烈之士?
![]()
有人说:“清朝也是中国,施琅也是中国人,统一台湾是好事。”这话没错,但太片面。历史是复杂的,不能只讲“统一”,不讲“代价”。
清朝入关,屠杀扬州、嘉定,推行剃发令,搞文字狱,闭关锁国,这些难道不该提?郑氏在台湾延续汉文化、抵抗殖民,这些难道不值得敬?
真正的历史片,不该是站队,而是呈现。你可以拍《康熙平台》,但得让人看到郑氏的坚守,看到施琅的矛盾,看到战争背后的血与泪。而不是一边倒地把征服者捧上神坛,把抵抗者踩进泥里。
![]()
现在网友建议:要拍台湾,不如拍郑成功收复台湾。那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故事,那才配叫“中华正统”。打外敌,是英雄;打同胞,是功过参半。把后者拍成史诗,观众不买账,是必然的。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今天可以给施琅立碑,明天就有人给汪精卫翻案。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底线就没了。
《澎湖海战》还没上映,就已经输了。不是输在票房,是输在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