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智库CSIS的报告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就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夕,中韩船只在黄海临时措施区的15小时对峙,看似偶然的海上摩擦,实则是地区格局深刻变化的缩影。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临时措施区这个名称本身就充满玄机。2001年中韩渔业协议划定的这片海域,本意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如今却成了新的角力场。
当韩国科考船"Onnuri"驶向中国的水产养殖设施,三艘中国海警船(图1)立即如影随形。这场持续半天的跟踪与对峙,不过是近年来27次类似干预中的最新一例。
中国在黄海的布局早有端倪。从2018年开始的水产养殖设施建设,到13个海洋观测浮标的部署,再到计划中高达50米的钢结构,中国正以民用设施为支点,悄然改变着争议海域的现实控制。
中国海警的战术耐人寻味。"侧身紧随"的拦截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明确传递了主权信号。这种被智库报告称为"灰色地带战术"的做法,与在南海对付菲律宾、在东海应对日本时的策略如出一辙。
用海警而非海军执行此类任务,既降低了冲突升级的风险,又能在国际法框架内实现持续存在。这种精心设计的模糊性,正是中国海洋战略的精妙之处。
(图2)
![]()
首尔的处境则显得左右为难。一方面要应对中国在争议海域的步步为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与最大贸易伙伴的关系。但美韩同盟的存在,使得任何海上摩擦都可能被置于更大的地缘政治棋盘上。
美国智库选择在中国领导人访韩前夕发布报告,时机绝非偶然。CSIS将黄海对峙与南海、东海局势相提并论,意图将地区争端纳入其印太战略叙事。这种话语建构的背后,是中美战略竞争在海洋问题上的投射。黄海不再只是中韩之间的双边问题,而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前沿。
水产养殖设施(图2)和海洋浮标这些民用设施的战略价值,在于它们能在不触发军事冲突的前提下,逐步强化实际控制。这种"切香肠"战术的精明之处在于,单个行动的影响有限,但长期累积的效果却能实质性改变现状。当12座计划中的钢结构全部就位,黄海的力量对比可能将悄然改写。
(图3)
![]()
这场对峙发生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夕,凸显了地区合作与领土争端之间的张力。当各国领导人讨论经济一体化时,海上的现实政治却在沿着另一套逻辑运行。这种分裂状态恰恰反映了当前亚太地区的根本矛盾: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与安全上的互信缺失正在同时加深。
海洋观测浮标收集的数据、水产养殖设施的坐标、海警船的航行轨迹(图3),这些看似技术性的细节,最终都会转化为海洋划界谈判中的筹码。
中韩之间的渔业纠纷、科考干预、设施建设,本质上都是在为未来的法律斗争积累事实依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耐心往往比武力更有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