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洪燕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在江苏盐城的条子泥湿地,潮水退去,露出广袤的滩涂。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枢纽,也是杨洪燕的“露天实验室”。作为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的特聘研究员,她的研究对象极其特殊,一种被称为“小勺子”的鸟——勺嘴鹬,全球极危物种(IUCN Redlist Critical Endangered Species),数量为300-700只(EAAFP),它的生存境况苛刻且严峻。杨洪燕的工作,就是用科研工作者的方式,为这个脆弱珍稀的种群寻找一线生机。
![]()
1
在广袤的滩涂上,追踪“小勺子”
“我第一次看到勺嘴鹬的确是在条子泥,但后来看到的太多了,记忆都被覆盖了。”当被问及初遇场景,杨洪燕的回答带着科研工作者的坦诚。她坦言自己没有记录“第一次”的习惯,但有一段记忆,鲜明到“绝对不会忘记”。
那是2020年12月,在广东湛江的雷州半岛,一个著名的鸟点。当时她与一位科研助理同行,没有向导,凭着定位自己摸索。“我当时想往左走,我的小伙伴说往右,我心里当时有一个声音就说,‘听他的吧’。”这个“鬼使神差”的决定,将她带向了勺嘴鹬最密集的区域。
接下来的场景,如同大自然赐予的奇迹。“当时有七八只勺嘴鹬,围着我们俩转了三个小时。”它们就在距离她二三十米的地方,安静地、一圈圈地绕着他们觅食。“在条子泥,它们胆子非常小,你能最近离50米就不错了。”杨洪燕回忆道,当时她用长筒望远镜接手机拍摄,最近时不到十米,因为距离太近,画面都爆框了,这种与勺嘴鹬近距离接触的珍贵体验让她特别感动。
![]()
在觅食的勺嘴鹬(程立摄)
“能看到那么胖乎乎的小鸟,安然自得地在我旁边吃东西,就好像心被轻轻地亲吻了一下。”那一刻,她感觉“完完全全就是老天恩宠我”。这种与“小勺子”不期而遇的信任感,让杨洪燕彻底爱上了这个地方,也让她对保护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当你身处大自然,你没有自己,你会感受到大自然对你的信任,它们展现自在、自由和美丽,跟它们融在一起,你也会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当看到如此濒危的动物活得这么高兴,你也会很高兴。”
这次经历,让杨洪燕看到了勺嘴鹬研究的另一面,在数据和样本背后,是一只只鲜活的勺嘴鹬,是它们对人类天然的信任。这让她更加坚定了通过科学研究来守护这份“信任”的决心。
2
从一枚粪便,还原“小勺子”的食谱
要保护,首先要了解。而了解勺嘴鹬,一个最核心也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它到底吃什么?
“勺嘴鹬是非常非常难研究的一个物种,”杨洪燕解释,“它太少了,又特别小,和成千上万的与它们非常相似的红颈滨鹬等鸻鹬类混在一起,很难找到。”更棘手的是,直接观察它吃什么,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著名的生态摄影师程立,在雷州花了数百小时,也只有十几次机会拍到了勺嘴鹬捕捉到清晰食物的照片。
![]()
![]()
![]()
![]()
![]()
![]()
![]()
![]()
勺嘴鹬觅食图,食物分别为虾、鱼、蟹(程立摄)
面对这个难题,杨洪燕拿出了她积累了十年的“独门绝技”——粪便分析。这听起来有些“味道”的工作,实则是一门极其精细的科学。“有些食物,比如虾、蟹、鱼,消化后就没了痕迹。但像蛤类、螺类会留下壳,沙蚕会留下它的大颚和刚毛。”在实验室里,杨洪燕和团队要通过体视显微镜,从一枚米粒大小的粪便中,像侦探般将这些细微的结构提取出来。
![]()
蛤壳铰合部
![]()
沙蚕大颚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勺嘴鹬粪便样本(杨洪燕摄)
“这些结构都有物种特异性。”通过仔细的辨认和测量,他们不仅能知道勺嘴鹬吃了什么,甚至能通过残留物的大小,反推出这些沙蚕或蛤原来的体长,进而计算出这顿“饭”给勺嘴鹬提供了多少能量。这个过程繁琐至极,“野外采样一两个月,回实验室可能需要三到四倍甚至五六倍的时间来处理样品。”
除了分析粪便,她还系统性地收集了合作摄影师李东明、程立等人拍到的数十张珍贵照片,将两种方法结合。经过数年努力,她和团队终于揭开了“小勺子”食谱的秘密。
“它真的什么都吃,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杨洪燕说,勺嘴鹬主要在滩涂上的小水坑里觅食,鱼、虾、蟹、沙蚕、蛤、甚至泥螺,都在它的菜单上。“但是它们最喜欢的是虾,在秋季,虾提供了它70%以上的能量。”这个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它意味着,保护勺嘴鹬,就必须保护好滩涂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底栖动物资源。
![]()
![]()
![]()
勺嘴鹬觅食图,食物分别为蛤、泥螺、沙蚕(李东明摄)
3
“小勺子”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行动
科研数据是保护的基石,通过每月在条子泥和湛江等地系统性地采样底栖动物,杨洪燕的团队能够精确评估勺嘴鹬餐桌上的菜品是否丰盛,并监测其变化。
“看到它们的食物很丰富的时候,我会非常开心,”她形容那种感觉,“就好像你的小孩,你的朋友,他能生活得很富足,你就会觉得非常幸福。”这种与“小勺子”的深度共情,是她坚持这份艰苦工作的深层动力。
![]()
钩虾
![]()
钩虾
![]()
![]()
![]()
涟虫
![]()
沙蚕
![]()
沙蚕
![]()
![]()
![]()
![]()
丰富的底栖生物资源(杨洪燕摄)
然而,在中国各地的滩涂上,她也看到了许多令人忧心的场景。勺嘴鹬食物资源研究之外,她开始系统地收集勺嘴鹬各个重要栖息地人为干扰的数据,结果“还挺触目惊心的”。她提到了两类主要问题:一是非法的过度捕捞,“在某些地区,有人用电网、甚至拖船在滩涂上捕捞,这会造成底栖动物明显减少。”另一种,则是一些无序的拍鸟行为。“有些拍鸟者甚至开吉普车上去冲撞鸟群。”她无奈地说,“他们为了拍到漂亮的照片,甚至就是为了找鸟,就无限度的逼近鸟群惊扰鸟群,为了一己之私没有尊重没有底线。”
面对这些挑战,杨洪燕认为保护工作需要更综合的手段。“如果评估证实人为活动有明显负面影响,就需要去做工作,包括运用宣教等手段,最好是联合本地公益组织,用友善的方式去沟通、教育。”
关于“小勺子”的未来,虽然形势严峻,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因为通过全球保护者的努力,勺嘴鹬种群的下降速度已从二十多年前每年26%的惊人速度,减缓到如今的5%。“它这个种群还是稳定地存在着,并没有像二三十年前大家认为到现在可能已经灭绝的状态。作为参与者,这是非常感恩的一件事。”
采访的最后,被问及普通人能为守护“小勺子”做些什么,杨洪燕的答案朴实而真诚。对于心有热爱的人,“去跟它交朋友。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你会获得更多幸福和开心。”对于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众,她鼓励大家“不做旁观者,要做一个亲历者和参与者”,无论是关注、点赞、捐赠还是亲身加入,都可以为守护“小勺子”贡献力量。
潮起潮落,勺嘴鹬依然在它的迁徙路线上奔波。而像杨洪燕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则继续在广阔的滩涂上,用耐心、细致和热爱,解码着大自然的讯息,守护着这些微小而珍贵的生命。她们的每一份数据,每一次呼吁,都是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让这些信任人类的“小勺子”,能有一寸容身之处,能有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
(向上滑动启阅)
致所有关心“小勺子”的人:
当“小勺子”从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启程,飞越五千多公里来到中国的海岸线时,它那不足50克的小小身躯里,承载的是对这片滩涂最深的信赖。杨洪燕和团队在显微镜下日复一日分析的每一枚微小粪便,在滩涂上记录的每一个觅食行为,最终都指向一个朴素的真相:没有健康的滩涂,就没有“小勺子”的下一餐。
然而,这份信任正面临考验。非法捕捞、栖息地退化、人为干扰,都在威胁着“小勺子”的餐桌。当它们在滩涂上急切地觅食,却因食物短缺而无法储备足够的能量时,下一个迁徙季可能就会成为无法完成的旅程。
我们无法代替“小勺子”飞翔,但可以为它守护这片生命之源。您的每一份支持都将直接用于:
支持科研团队持续监测滩涂生态,确保及时掌握“小勺子”的生存状况;
保护并修复关键栖息地,让滩涂保持丰富的底栖生物资源;
开展社区宣教,减少人为干扰,让“小勺子”能够安心觅食;
这群飞越万里来到我们面前的小生命,值得拥有一片能够安心觅食的滩涂。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跨越万里的信任,让“小勺子”的迁徙故事,永远在滩涂上延续。
![]()
↓欢迎点击以下图片↓
为保护勺嘴鹬进行捐赠支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