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加坡总统公开警告中国:要想世界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

0
分享至

新加坡新任总统尚达曼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的裴雅各布森基金会讲座上,面对台下来自全球的政经精英,发表了题为《可能性时代:更新经济秩序和共同目标》的演讲。

演讲内容包罗万象,但他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中国,提出了一个“建议”:



为了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必须放弃“完全自给自足”的念头。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一个以中立和务实著称的国家,其元首在美国的土地上,公开要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放弃一项关乎其国家安全的战略。



这番表态的背后,究竟是善意的提醒,还是另有所图?

说一套做一套?

尚达曼的核心逻辑是,中国如果一意孤行地追求技术和产业的完全自主,将会把世界推向分裂成两个对立阵营的危险境地。



他认为,这不仅会降低全球效率,更会激化矛盾,增加冲突风险。

因此,他呼吁中国应该重新拥抱“相互依赖”,继续与美国、欧洲等科技强国进行技术融合,共享利益。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充满了国际主义的情怀。



尚达曼也并非只针对中国,他同样劝告华盛顿,要学会与一个强大的中国共存,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对抗性封堵策略”。

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姿态,很符合新加坡一贯的平衡形象。

但问题是,话可以说得很漂亮,现实却往往是另一副模样。



就在尚达曼苦口婆心劝说中国放弃“自给自足”的时候,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摆在世人面前:新加坡自己,恰恰是“自给自足”战略最极端的实践者。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生存焦虑感是刻在骨子里的。

其中最致命的两项,就是水和食物。



先说淡水。

历史上,新加坡曾极度依赖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淡水,超过95%的用水都仰仗对方。

这种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滋味,新加坡尝得够够的。

为了摆脱这种依赖,新加坡政府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布局,推出了举世闻名的“四大水龙头”计划。

通过收集雨水、进口水、循环利用的“新生水”以及海水淡化,多管齐下。



效果如何?

截至2023年,新加坡的淡水自给率已经提升到了65%。

而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到2045年,实现淡水100%的完全自给自足。

再说粮食。

新加坡超过90%的粮食需要进口,这同样是其国家安全的重大短板。



为此,新加坡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供应链,甚至与中国的冷链企业深度合作,构建“自主可控”的食品进口网络;另一方面,它在国内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比如垂直农场。

尽管这些本地农产品的成本远高于进口,但新加坡依然坚持投入,目的只有一个:提升粮食的自给能力,降低对外界的依赖。



从水到食物,新加坡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诠释着“自给自足”对于一个国家生存的极端重要性。

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将身家性命完全寄托于“相互依赖”,是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自己都在拼命“自给自足”,为什么尚达曼还要对中国的类似努力提出“警告”?

这背后,恐怕不是简单的双重标准,而是一盘关乎新加坡国运的深层棋局。

新加坡真正害怕的,不是中国的自给自足,而是中美彻底脱钩后,那个被“架空”的自己。



作为一个依靠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立国的国家,新加坡的繁荣建立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基石之上。

一旦中美两大巨轮彻底分道扬镳,各自建立封闭的循环体系,那么位于航道十字路口的新加坡,其作为“超级联系人”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尚达曼的这番话,与其说是说给中国听的,不如说是说给台下的美国和西方精英听的。

他在传递一个信息:不要再逼中国了,如果把中国逼到墙角,它真的会关起门来自己玩,到那时候,大家都没得玩。

这是一种典型的“小国生存智慧”,通过“警告”一方,来劝说另一方,本质上是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进行斡旋。



马六甲海峡的暗流

如果说尚达曼的演讲还带有“思想喊话”的柔性色彩,那么新加坡在现实中的地缘政治操作,则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硬。

就在尚达曼发表演讲的一个月前,即2025年9月7日,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访问印度期间,做出了一个打破地区惯例的惊人举动。



他公开邀请印度海军,参与到马六甲海峡的巡逻任务中来。

马六甲海峡是什么地方?

它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更是中国海上生命线。

中国超过80%的石油进口,以及大量的贸易货物,都需要通过这条狭窄的水道。

传统上,海峡的防务一直由沿岸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拒绝域外大国介入。



黄循财的邀请,无疑是引狼入室,等于是在中国的生命线旁,安插了一个潜在的对手。

此举被广泛解读为,新加坡意图引入印度这一域外大国力量,来平衡中国在该区域日益增长的海上影响力。

中国的反应也相当迅速。



几乎是在黄循财发出邀请的同时,中国与马来西亚在马六甲海峡的核心区域,举行了一场名为“和平友谊-2025”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

演习集结了陆海空三军超过千人的兵力,传递的信息同样明确:本区域的事务,应该由本区域的国家自己协商解决。



一边是总统在华盛顿的“温言相劝”,一边是总理在南亚的“引狼入室”。

新加坡的这套组合拳,打得异常复杂。

它展现了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的高超生存艺术:既要拉拢美国,稳住西方世界,确保全球化体系不崩溃;又要对冲中国的崛起,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来维持区域平衡,确保自己的话语权。



而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尚达曼的“警告”,还是黄循财的“邀请”,都指向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核心技术、能源通道、粮食安全,这些命脉如果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所谓的国家主权和发展权利,都可能随时被人“卡脖子”。

追求“自主可控”,对中国而言,从来不是一个主动的战略选择,而是一个被动的防御动作。



从2018年美国对中兴、华为的制裁大棒,到荷兰ASML光刻机的层层设限;从1993年“银河号”在公海上被断掉GPS信号的羞辱,到2004年“大豆战争”中被华尔街资本收割的惨痛教训。

历史和现实都已反复证明,“相互依赖”固然美好,但当这种依赖变成单向的、不对等的、可以被随时切断的“软肋”时,它就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中国的“自给自足”也并非尚达曼口中那个封闭的、与世界隔绝的“完全自给自足”。

中国的官方表述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早在2022年就明确澄清,这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2025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1.18万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的占比提升至36%。



德国巴斯夫在湛江投资百亿欧元的基地项目热火朝天,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不断刷新纪录。

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进口了4390亿块集成电路,金额高达2312亿美元。这像是一个要关起门来的国家吗?



在粮食上,中国的小麦和水稻确实实现了100%自给,但2024年仍然进口了1.05亿吨大豆,占全球贸易量的60%。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其中70%用于出口。

中国的策略很清晰: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关键技术必须有所突破(芯片、大飞机),但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中国依然是全球化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因为中国知道,在一个深度联结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地“完全自给自足”。

所以,尚达曼总统的演讲,与其说是一次“警告”,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提醒。

它提醒我们,当今世界的游戏规则是何等复杂。

每个国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着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新加坡的“多声部合唱”——总统在华盛顿安抚西方,总理在南亚制衡东方,前总理又曾明确表态“台湾是中国内政”——看似矛盾,实则是服务于同一个国家目标。

尚达曼所说的“放弃自给自足”,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

在现实的丛林里,每个玩家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壮,更有抵抗力。

新加坡如此,中国亦是如此。



真正的世界和平,或许并不来自于某一方放弃自保的努力,而是来自于一种所有人都无法轻易打破的、势均力敌的战略平衡。

参考资料:
新加坡总统:“美中交界带”可让两国与世界共赢
中国日报网 2025-10-18 08:40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知鉴明史 incentive-icons
知鉴明史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
2899文章数 52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