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飞机能像直升机一样原地起降,又像战斗机一样风驰电掣,甚至突破音速。这正是航空工程师们半个多世纪以来苦苦追寻的梦想!在2025年的天津直博会上,当中国的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以令人咋舌的450-480公里时速亮相时,向这个梦想迈进了一大步。
![]()
它超越了我们熟悉的“复兴号”高铁,却也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超音速垂直起降”这块航空领域的圣杯,依然遥不可及。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几架飞机的展示,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国在追求飞行器速度与起降灵活性之间的艰难平衡,以及对未来战场主动权的隐性争夺。
要聊这个,就不得不提美国F-35B战机。美军曾对它寄予厚望,梦想着能让它在西太平洋的那些小岛礁上,像变戏法一样随时起降,从而在“第一岛链”的较量中占据绝对优势。那种画面多酷啊:没有跑道,一架架战机呼啸而下,说停就停,说走就走。
![]()
然而,现实却给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F-35B虽然能垂直起降,但它可不是全能选手。维护成本高得惊人,每一次起降都像在烧钱。更要命的是,它为了垂直起降,付出的代价是载弹量的大幅缩减。想象一下,一架战机,好不容易飞起来,结果只能带两枚导弹,这还怎么打仗?最终,美军不得不忍痛砍掉了73架F-35B的采购计划。
F-35B的案例,活生生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矛盾:想要垂直起降,就得有巨大的升力;想要超音速飞行,就得减小阻力。这两者,就像一个想把风筝放得老高,一个却想让风筝在手里轻飘飘。它们是天生的对头,很难兼得。
![]()
要解开这个矛盾,得从飞机的心脏,发动机说起。涡轴、涡桨、涡扇、涡喷,这些名字听起来挺唬人,但本质上都是一家子。它们的核心原理都差不多,就是利用燃气带动涡轮转动,产生推力。关键区别在哪儿呢?就在于它们如何“吹风”。
你可以把发动机想象成各种各样的吹风机。
涡喷发动机就像一个强力直射档的吹风机,气流速度高达每秒1000米!它喷出的气流又快又猛,是追求高速飞行的最佳选择。但缺点是,推力相对有限,就像你用一个细口喷枪去推一堵墙,力量集中,但面积小。
涡轴发动机(配合旋翼)就像一个温柔的宽幅柔风档吹风机。它不是直接喷气,而是通过带动巨大的旋翼转动来“吹风”。气流速度不足每秒100米,但它吹的面积大!就像你用一个大蒲扇去扇风,风速虽然慢,但可以轻轻松松把直升机托举起来。
![]()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简单的物理原理:如果发动机的功率是固定的,那么喷气速度越快,产生的推力反而越小。就像你要把一个东西推起来,是用很大的力气慢悠悠地推,还是用很小的力气很快地推?显然是前者更有效率。
所以,想要垂直起飞,就得“慢吹风、大推力”。这意味着旋翼直径越大越好,因为它能推动更多的空气提供升力。然而,大也有个限度。当旋翼直径超过10米时,翼尖的速度就容易接近音速。一旦突破音速,会产生剧烈的激波,那种震动足以让旋翼叶片直接解体!
像美军S-97那种高速直升机,虽然靠共轴刚性旋翼突破了480公里的时速,但噪音也是出了名的大,这种“大嗓门”在需要隐蔽行动的战场上,简直就是自报家门。
![]()
事实上,纵观各国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简直就是一部烧钱和妥协的血泪史。
英国“鹞”式战机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实用化的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它靠大涵道比发动机实现了垂直起降,很酷!但问题是,它太“能喝油”了。垂直起飞的时候,油耗高得吓人,导致它只能带很少的炸弹或导弹。实战中,它不得不曲线救国,主要靠短距离滑跑起飞,弥补了垂直起降的缺陷。
俄罗斯雅克-141,俄罗斯人也想玩垂直起降,他们的方法是给飞机额外加装了升力发动机。这样一来,雅克-141确实能超音速飞行了!但代价是什么?那些升力发动机就像几个“油老虎”,把油箱里的油烧得飞快,结果就是航程比“鹞”式还短。
F-35B的再次妥协,吸取了前辈的教训,改用了升力风扇,改善了油耗。但即便如此,它悬停一分钟,也要烧掉整整一吨燃油!更别提它那2700米的悬停高度,跟直升机动辄6000米的高度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
这些例子都说明,想把垂直起降和超音速这两个“矛盾体”捏合在一起,太难了。它们就像一对互相拉扯的恋人,总有一方要做出牺牲。
面对重重挑战,各国如今都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美国在F-35B碰壁后,美国并没有放弃。他们一边缩减F-35B的采购,一边转头发展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这种飞机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又能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高速巡航,看起来是两全其美。
中国选择的是“双线并进”。一方面,我们在高速直升机领域奋起直追,成功研发出与S-97水平相当的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另一方面,在偏转旋翼机领域,我们也正在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
然而,无论哪条技术路线,都绕不开一个核心瓶颈:发动机的推重比。所谓的推重比,就是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与自身重量的比值。目前的顶尖发动机,推重比也就10左右。但如果想让像运-20那样的大型运输机也实现垂直起降,推重比得翻一番,达到20!这已经超出了当前技术能够触及的高度。
更关键的是,即便技术突破了,我们还得考虑实际需求。倾转旋翼机虽然速度快,但它在狭窄地形降落时,可不像直升机那么灵活。它没办法像直升机那样侧着飞,那种精细的机动能力就差了一截。还有在高原环境下,旋翼直径小的飞行器,升力会大幅下降,远不如传统直升机可靠。美军在南海岛礁部署F-35B的构想之所以破产,本质上就是忽略了装备性能与实际使用环境的错配。你总不能指望一辆F1赛车去越野吧?
说到底,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技术博弈清晰地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现有的涡轮发动机,想要完美结合垂直起降和超音速,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