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国防军事》栏目对东部战区某旅的报道中,一款被外界称为 “中国版哈比” 的远程反辐射巡飞弹惊艳亮相。画面里,6×6 战术移动发射车快速部署,巡飞弹冲出发射箱精准命中靶标,伴随剧烈爆炸与燃烧效果的杀伤场景,不仅展现出强大的实战威力,更引发美国《陆军认可》网站等外媒的高度关注:这款装备,正是中国军工从 “技术引进” 到 “自主超越” 的生动缩影,更是台海方向维护国家主权的关键 “雷达杀手”。
这款巡飞弹的实力,首先体现在从外贸版到自用版的性能跃升中。作为中国外贸 ASN-301 反辐射巡飞弹的解放军自用型号,它打破了外贸协议对射程的 288 公里限制,实际打击半径可达 500 公里级,与以色列原版 “哈比” 巡飞弹持平;4 小时的超长滞空时间,足以覆盖台岛全空域,实现长时间战场巡逻。
![]()
更关键的是其制导与杀伤设计:宽频反辐射 / 光电复合导引头可捕捉 2-16 千兆赫兹频段信号,既能自主识别敌方雷达与有源诱饵,又能通过 “人在回路” 模式由操控人员精准控制;7000 块预制破片的特制弹头,引爆后能形成半径超 50 米的杀伤区,不仅可摧毁台军装备的美制 AN/TPS-77、日制 J/FPS 等雷达天线,还能有效杀伤操作人员,让敌方防空系统彻底 “失明”。而搭载它的一汽 MV3 6×6 战术卡车,采用六联装发射系统,可完成 “齐射 - 转移 - 再发射” 的机动打击,生存能力较固定发射平台提升 300%,完美适配现代战场的机动作战需求。
回溯这款巡飞弹的发展历程,更能读懂它背后的 “自主创新” 重量。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从以色列引进 “哈比” 巡飞弹,其性能让军方高度认可。2004 年,我国计划将部分原版 “哈比” 送回以色列升级,却因美国以 “技术扩散” 为由施压,导致升级计划夭折,这批巡飞弹最终原封不动返回中国。
这次 “毁约” 成为中国军工的重要转折点,它让我国深刻意识到,关键军事技术绝不能受制于人。此后,国产化研发加速推进:科研团队不仅实现了发射车、数据链的全系统国产化,更在原版 “哈比” 基础上新增光电导引头,将射程扩展 20%,并融合反辐射导弹与长航时无人机技术,构建起 “搜索 - 识别 - 打击 - 评估” 的完整作战闭环。如今的自用型号,较早期引进版本作战效率提升 4 倍以上,彻底摆脱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
在台海作战场景中,这款反辐射巡飞弹更是发挥着 “三重关键支撑” 作用,成为打破台军防空体系的核心力量。开战初期,它可承担 “踹门破防” 的重任:东部战区部署的该型装备,能在 15 分钟内完成首轮齐射,以每两辆发射车一组的战术编组,单次投放 12 枚巡飞弹,对台军 “强网” 系统支持下的 12 处核心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实施饱和打击,毁伤概率达 98%,为后续战机、导弹突防扫清障碍。
破门之后,4 小时的滞空能力又赋予它 “持续压制” 的能力。巡飞弹可在台岛上空持续巡逻,一旦发现台军雷达重启,便能实现 “10 秒级响应打击”,让敌方陷入 “开机即被打、关机即失明” 的两难境地,彻底瘫痪其防空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与歼 - 16 挂载的鹰击 - 91 反辐射导弹、TY14 复合制导反辐射导弹,以及电子战飞机、东风导弹等装备协同,形成 “电子干扰 + 硬杀伤 + 火力覆盖” 的立体作战体系,将台军的反应时间压缩至分钟级,进一步挤压其作战空间。
![]()
对于台军而言,雷达是空情保障的 “生命线”。防空预警、指挥调度全依赖雷达信号,一旦雷达被摧毁,全岛防空便会沦为 “瞎子”,只能被动挨打。而这款巡飞弹的公开,更传递出一个值得关注的战略信号:按照解放军 “装备一代、研制一代” 的传统,一款装备公开亮相时,往往已不是最新型号,且列装部队多年。
美媒也敏锐指出,这款巡飞弹并非台海一线最先进的反辐射武器,这意味着我国在该领域已掌握更成熟的技术储备。从战术层面看,它标志着解放军对台防空体系的压制能力已实现实战化部署;从技术层面看,它印证了中国反辐射武器从 “单一制导” 到 “复合制导”、从 “短程突击” 到 “远程巡飞” 的代际跨越;从战略层面看,它更是关键军事技术自主化的里程碑 —— 打破外部封锁后,中国已具备为区域冲突解决提供硬实力支撑的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