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场精彩的狩猎游戏——老鼠大战蝙蝠,一方是双脚只能站在陆地上的动物,另一方则享有无尽的天空,优势明显。令人意外的是,最后是无法飞行的老鼠胜出。
近日,德国科学家首次发布了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空中捕食蝙蝠(Myotis daubentonii)的全过程。
作为捕食者,褐家鼠绝对是勇于冒险类的,它不再满足于陆地狩猎,如今已吃上了“空中大餐”。
从分享的视频可以看出,褐家鼠狩猎手段高超,主要有两种捕食策略:
![]()
一种是空中截杀,老鼠用后肢站立守在洞穴口,用尾巴保持平衡,当蝙蝠靠近时,猛扑过去将其狠狠拽下,一口咬死后再将其拖走。
有时候老鼠拽下飞行的蝙蝠,靠的不是前肢,而是直接跳起来用嘴巴咬住蝙蝠,利用体型优势拖拽蝙蝠,然后再拖洞里慢慢享用。
![]()
第二种是伏击,老鼠会趁蝙蝠停在陆地休息时,发起攻击。
这些画面是科学家们在蝙蝠冬眠洞穴拍到的,每年的夏末秋初,是蝙蝠活动的高峰期,蝙蝠需要寻找最佳的冬眠地点来应对寒冬。
群聚和冬眠期间,是蝙蝠和老鼠“互动”最多的时候。
科学家们选了2个重要的冬眠洞穴,分别位于塞格贝格山(Segeberger Kalkberg)和吕讷堡山(Lüneburger Kalkberg),并在洞里设置了红外和热成像摄像机,选了几个合适的时间点进行拍摄。
![]()
其实,摄像机拍摄到的狩猎案例不多。
在塞格贝格山洞穴,2020年8月下旬至10月初,不到5周的时间里,总共拍摄到30起捕食冲突,其中有13只蝙蝠确认被杀死。
开头拍摄到的两种狩猎方式,也是在这个洞穴拍到的。
在吕讷堡山洞穴,摄像机没有直接拍到老鼠捕食蝙蝠的画面。
但科学家们在该洞穴里发现了类似的蝙蝠残骸——身上有咬痕,头骨没有被咬掉,这些都被认为是褐家鼠捕食蝙蝠的证据。
![]()
目击事件少,是不是意味着这种狩猎行为存在偶发性?
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比较有说服力的一个证据就是:科学家们在塞格贝格山洞穴找到了一个隐匿的老鼠觅食点,里面藏着52具蝙蝠尸体,这说明现实中的老鼠确实正在规律捕食蝙蝠。
而且,开头提到的所有狩猎行为,都是在黑暗中发生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褐家鼠依然凭借胡须和触觉线索,快准狠抓住蝙蝠,可见其捕食技能高超,手法也很娴熟。
面对这样的对手,尤其蝙蝠还是处于最脆弱的冬眠时期,科学家担忧,老鼠互相学习之后,即使是一小支“鼠鼠军团”将来也足以团灭一个洞穴的蝙蝠,为此,科学家呼吁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本土的蝙蝠物种。
![]()
最后
关于“老鼠吃活肉”这个话题,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熟悉,家里养的小鸡小鸭总有几只会被老鼠咬死。
我对这个话题也很熟,之前,就介绍过戈夫岛上的老鼠,这是一个海岛,跟随人类的脚步,老鼠也入侵了这座海岛。刚开始,这些老鼠只是对鸟蛋下手,时间久了,老鼠变得越加猖狂,明目张胆侵入鸟巢啃食雏鸟,还是在鸟妈妈面前开吃的。
而这些鸟妈妈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捕食者,不知所措,并没有做出任何反抗行为,任由老鼠啃食自己的孩子。
这些老鼠差点将岛上的珍稀海鸟“团灭”,最后不得不人为干预——全岛灭鼠。
![]()
职业灭鼠人
人类之所以难以控制褐家鼠的数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不挑食,适应能力很强。
作为杂食动物,褐家鼠对食物是没有限制的。有研究表明,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褐家鼠更喜欢肉类,所以它们捕食活物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不同的种群,捕食目标也不同。
例如,生活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家孵化场附近的褐家鼠会捕食鱼苗;生活在意大利沿河一带的褐家鼠会浅水捕食软体动物;诺德鲁格岛上的褐家鼠还会捕杀鸭子。
如今,聪明的褐家鼠,又学会了空中捕食蝙蝠。害怕老鼠的理由,此后又多了一条!
难以想象,以上这些捕食技能要是在老鼠圈内传开,将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