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围绕《措施》相关内容,开展政策解读和阐释研究。
一起看——
1
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中国教科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张冲
育见新闻: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您认为出台《十条措施》的主要亮点是什么?
张冲:在加强教育强国建设和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意义重大。《十条措施》有几个突出亮点:首先是强调问题意识和导向,以小切口切入,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地,具备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可评估性。就像“无作业日”和睡眠保障这些措施,都是直接针对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是进行阶段性政策设计,考虑到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不一样,根据不同阶段和群体的心理特点制定政策,避免了“一刀切”的情况。最后,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防护网络。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贯穿育人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这次政策文件调动了教育、公安、网信、共青团、关工委等多个部门协同参与,推进家校社协同合作,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造防护网络。
![]()
育见新闻:措施中,“严控作业总量”“鼓励无作业日”引发广泛讨论。有家长担心,减少作业是否会影响学习质量,您认为学校如何平衡减负与提质,如何让“无作业日”真正落地?
张冲:确实,很多家长会焦虑孩子严控作业量会不会落下学习进度。其实,严控作业量减的是那些机械抄写类的无效作业,像重复的字词抄写、单纯为了凑数的计算题等,而保留了造句、实践等高效学习任务。比如语文的造句作业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作业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样,倡导“无作业日”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运动、公益或兴趣活动,释放学习压力、培养心理韧性,本质上是孩子的“呼吸日”。
家长要把握好“度”,无作业日不是让孩子荒废时间,而是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到实处。比如可以让孩子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或者让孩子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绘画、音乐等,发展特长。
![]()
育见新闻:措施提出“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将睡眠纳入监测体系,这些措施面临哪些现实困难,如何让政策从纸面走向现实?
张冲:每天2小时运动和充足睡眠,在落地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很多家长担心运动和睡眠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其实科学研究证明,运动能提升学习效率,睡眠能增强记忆。在睡眠方面,家庭要制定刚性作息表,参照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要保证10小时睡眠,初中生要保证9小时睡眠。家长要带头示范,比如晚上全家人一起按时上床睡觉,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在运动方面,学校可联合社区拓展场地,家长要变成“陪练”,比如周末和孩子一起去公园跑步、打球等。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趣味运动比赛,提高孩子的运动积极性。
![]()
育见新闻:十条措施提到,严禁手机入课堂,但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应对网络沉迷与信息过载的难题,健康用网如何“疏堵结合”?
张冲:电子产品管理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防沉迷不等于断网。家庭可以设“无设备区/时段”,比如在餐厅吃饭时和睡前1小时全家禁止使用手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在现实中获得成就感,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交、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降低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可以让他们参加绘画比赛,获得现实中的认可和奖励。要培养孩子“驾驭网络的智慧”,让他们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而不是远离网络。
育见新闻:构建班主任、心理教师、医生三级服务体系,教师如何破解专业能力与工作压力的双重挑战?
张冲:“三级心理服务体系”由班主任、心理教师和精神科医生组成,他们有着明确的分工协作。班主任是一线哨兵,要识别学生的行为异常,经过培训掌握基础的应对方法。比如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某个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下降等,就要及时关注并与学生沟通。心理教师是枢纽核心,负责培训教师和家长,同时对接医疗转介。比如定期组织教师和家长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精神科医生是专业后盾,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学校明确转诊流程。比如当学生出现严重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时,学校能及时将学生转介到精神科医生处进行治疗。
![]()
育见新闻:措施要求每学期至少2次家庭教育指导,但部分家长参与度低,家校协同如何提升实效,避免“两张皮”?
张冲: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做到按需定制、情境互动和灵活参与。按需定制就是要调研家长的真实需求,比如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像“孩子沉迷手机咋办”“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等,而不是单向灌输一些理论知识。情境互动是用案例模拟让家长进行实战演练,比如模拟孩子和家长发生冲突的场景,让家长在演练中学习沟通技巧。灵活参与是采用线上直播和回放的方式,时间设在工作日晚上或周末,方便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
育见新闻:十条措施的落地,无疑需要部门协同机制“拧成一股绳”,您认为如何形成合力?
张冲:多部门协同是这次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要实现真联动就需要体制化。首先要明确权责清单,明确教育、公安、卫健等部门的分工,避免出现推诿的情况。比如教育部门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公安部门负责校园周边的治安管理,卫健部门负责提供专业的医疗支持等。其次要打通信息共享渠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信息,比如学校发现某个学生有暴力倾向等异常情况,能及时与公安部门沟通,共同采取措施。
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顺畅,师资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加专业,让孩子变得阳光自信,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校园氛围更加和谐。实现“孩子开心、学校用心、家长放心、社会关心”的目标,让青少年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
2
新华社采访中国教科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于素梅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肖亚卓、王镜宇、韦骅)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其中第二条专门强调要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把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着力点。
![]()
多位教育、体育与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举措突出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坚韧品格的关键抓手。
《措施》从减轻学业负担、保障睡眠时间到加强体育活动,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链条。其中“体育每天2小时”成为专家热议的重点。专家们认为,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在从“课外活动”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环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于素梅认为,这一措施的出台“特别及时”,将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拐点”的契机。她表示,体育活动不仅能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更能增强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于素梅将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概括为“动起来、升起来、强起来”。
“‘动起来’是数量保障,要让学生每天都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她说,“‘升起来’是质量提升,既要让体质好起来、技能强起来,也要让心理品质随之升起来。”于素梅介绍,她在重庆、四川等地调研时发现,学校正通过延长课间、组织班级赛和年级赛等方式落实政策要求。
“课堂上的小绵羊,在赛场上变成了敢拼的小猛虎。‘强起来’则是习惯养成和责任意识的提升,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当他们把健康放在首位时,体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于素梅说。
在《措施》中,体育被赋予促进心理健康的新使命。专家们认为,这一政策不仅关注“运动量”的达标,更重视“运动质”的提升——体育不再是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增强自信与社会适应力的重要方式。
![]()
西安市曲江第六小学足球队员在体育课上进行攻防练习。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专家们普遍认为,《措施》的出台将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更紧密的合力。通过系统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体质,也能在运动中培育自信、合作与坚韧,成为化解焦虑、改善情绪、促进成长的重要力量。
来源:育见新闻、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