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北极星光伏学社)
136号文的发布,宣告了分布式光伏保量保价时代的终结,正式迈入电力市场化交易时代。
从2025年6月1日起,所有新增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其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交易,价格由市场说了算 。这不仅仅是一项政策的调整,更是一场对整个行业投资逻辑、收益模型和商业生态的颠覆性重构。
136号文如何重构了电价的底层逻辑
要理解今天光伏的收益如何计算,必须先回到原点,理解136号文到底改变了什么。简单来说,它彻底改变了新能源电价的游戏规则。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国的分布式光伏,尤其是工商业分布式,享受着国家政策的精心呵护。其收益模型异常清晰:一部分电量自用,直接节省了从电网购买高价电的成本;另一部分余电上网,则以国家规定的、高于燃煤基准价的标杆上网电价卖给电网,电网必须保量保价全额收购。
然而,随着新能源规模的急剧扩张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这种襁褓式的保护政策已难以为继。136号文的核心目标,正是要让新能源断奶,学会自己在市场中游泳。
136号文最核心的规定是: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交易,上网电价由市场形成。这意味着,无论是集中式光伏大基地,还是我们屋顶上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只要有多余的电想卖给电网,就不能再指望过去那个固定的、由政府文件确定的价格了。你的电能卖多少钱,完全取决于电力市场在那个时刻的供需关系。
这就引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量:价格波动。尤其是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电价每15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就会变动一次。在光伏发电高峰的正午时段,由于大量光伏电站同时出力,电力供应过剩,现货市场的电价可能会被砸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甚至出现零电价或负电价。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后将成为常态。
当然,政策制定者也预见到了完全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剧烈冲击。为了平稳过渡,136号文设计了一个精巧的缓冲垫,即差价合约+现货市场的复合定价模式 。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两个新概念:机制电价和差价结算机制。
机制电价:这不再是你要卖给电网的实际结算价,而是一个锚。它由各省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本地情况设定。对于2025年6月1日之前并网的存量项目,这个价格通常会衔接现行的政策;而对于此后的增量项目,则可能通过市场竞争来形成。
差价结算机制:对于纳入政府保障规模的机制电量,当你的电在市场上的平均成交价低于机制电价时,电网公司会把差额补给你;反之,如果市场价高于机制电价,电网公司则会把高出部分扣除。这笔结算费用会计入当地电网的系统运行费用,由全体用户分摊。
这个机制的本质,是在一个波涛汹涌的市场里,给光伏项目的一部分电量套上了一个价格稳定器。它并非回到过去的全额保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项目的基本盘收益,降低了投资风险。但关键在于,这个稳定器能覆盖多少电量,以及机制电价本身定在什么水平,都由地方政府决定,充满了地域差异和不确定性。
收益来源一:自发自用节省电费
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最可靠的收益往往来自最确定的部分。对于分布式光伏而言,这块压舱石就是自发自用,节省电费所创造的价值。无论现货市场的电价如何风云变幻,光伏电站每发一度电被工厂或商场自己用掉,就实实在在地节省了一度从电网购买高价电的开支。这份收益,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自发自用的价值,其计算逻辑非常直观:
节省的电费 = 自用电量 × 用户侧的购电电价
这里的关键在于用户侧的购电电价。对于安装分布式光伏的工商业用户而言,他们从电网购电的价格通常远高于居民电价,并且包含了基本电费、峰谷电价、输配电价等复杂构成。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段,电价更是高企。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10kV工商业目录电价普遍在0.6-1.0元/千瓦时,部分地区高峰时段电价甚至超过1.2元/千瓦时。而当前分布式光伏的度电成本已经可以做到0.3-0.5元/千瓦时左右 。这意味着,每自用一度电,就能产生0.3-0.7元甚至更高的净收益。这个收益是直接的、无折扣的,并且完美对冲了工商业用户自身高昂的用电成本。
因此,在136号文推行市场化交易、导致上网电价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自发自用的价值被空前凸显。它成为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内部收益率的坚实基础。
收益来源二:余电上网交易收益
如果说自发自用是稳定的大后方,那么余电上网就是项目方必须直面的、充满变数的前线战场。136号文将这部分电力从安逸的固定价温室中,直接抛入了残酷的现货市场。
过去,余电上网的收益计算公式是:
上网收益 = 上网电量 × 固定的脱硫煤标杆电价
这个价格由国家确定,长期不变,收益稳定。
现在,这个公式变成了:
上网收益 = 上网电量 × 市场交易价格(中长期/现货)
这个市场交易价格是高度不确定的。特别是对于无法完全通过中长期合约锁定的电量,其价格将由电力现货市场决定。而现货市场的价格,深受鸭子曲线的影响。
余电上网这部分收益,已经从过去稳定的现金牛,变成了高度不确定的风险敞口。
136号文之后的余电上网收益,考验的不再仅仅是光伏板的发电效率,更是项目方的市场洞察力、风险管理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
收益来源三:绿电环境溢价
在传统电能量价值因市场化而面临挑战的同时,一个新的价值维度正在崛起,并可能成为未来分布式光伏项目收益的重要增长点,这就是绿电的环境溢价。
什么是环境溢价?
一度电,除了其作为能量可以驱动机器、点亮灯泡的物理价值外,如果它来自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那么它还附带了一份额外的环境价值,即它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这份环境价值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可以被量化、被交易的商品。当一个企业购买绿色电力时,它支付的价格通常由两部分构成:绿电价格 = 电能量价格 + 环境溢价。
其中,电能量价格就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那部分价格。而环境溢价,则是用户为了购买电力的绿色属性而额外支付的费用。这份溢价,最终会流向绿色电力的生产者,也就是光伏电站的业主。
环境溢价如何实现?
目前,环境溢价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绿色电力交易 :在电力交易中心,专门开设了绿色电力交易品种。有减排需求的企业会在这里直接购买绿色电力,并愿意支付比普通火电更高的价格。这个高出来的部分,就是环境溢价。
绿色电力证书 :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电子身份证,一张绿证对应1000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光伏电站可以选择证电合一的方式参与绿电交易,也可以将绿证与电力分开,单独在绿证交易平台上出售。绿证的交易价格,就直接体现了这份环境价值。
环境溢价的高低,本质上是一个市场行为。它取决于政策的强度,以及市场的需求。同时,它也与全国碳市场的碳价息息相关,因为购买绿电是企业实现碳中和、避免支付碳成本的一种方式。碳价越高,绿电的环境价值就越凸显。
结语
分布式光伏的投资,已经彻底告别了一劳永逸、被动收租的时代。它要求投资者、开发者和业主,必须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精耕细作的能源经营者。未来,一个成功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必然是能够动态平衡这三大收益来源的项目: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手段最大化自用收益,通过精准的市场策略和风险对冲获取合理的上网收益,并通过积极参与绿电和绿证交易,充分挖掘其环境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