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配音以声音塑造角色、传递情感,在古代虽无配音之名,却早已存在功能相通的职业与技艺。从宫廷乐师到街头说书人,古人用独特的称谓定义声音工作者,更以严苛的训练体系打磨技艺,为中国声音艺术埋下深厚根基。
![]()
一、古代配音人的多元身份 古代并无统一的配音概念,其功能分散在多种职业中。在宫廷礼乐体系中,音声人承担着类似配音的角色,他们需为祭祀仪式、宫廷宴乐中的唱词匹配声腔,唐代大乐署便专门管理这类乐工的训练与考核,要求其熟练掌握五十首以上难曲才能结业。民间最贴近现代配音的是说书人,他们一人分饰多角,用声音演绎不同角色的性格与情绪——少女声线圆润柔和,老者用颤音传递沧桑,危急时刻以破音渲染紧张,堪称声音的演员。戏曲行业中,唱念演员更是将声音塑造发挥到极致,通过声腔变化区分生旦净丑,与现代配音的声线塑造异曲同工。
二、古人的声音训练:从根基到意境 基本功:咬字与气息的千锤百炼 古人对发声根基的训练极为严苛,核心讲究字正腔圆。明清戏曲界已形成四呼、五音、十三辙等系统理论,要求演员咬字时唇、舌、齿、牙、喉精准配合,将每个字拆解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处理,做到字头清晰不僵,字腹丰满不撑,字尾收拢不散。气息训练更显智慧:秦腔艺人在沙地挖坑或对瓮喊嗓,粤语评书艺人不用喉音而靠丹田发力,都是为了练出持久且有穿透力的铁嗓子。
古人同样注重声音的情感传递,强调声随情动。说书人讲述悲情情节时用颤音,说到惊险处以慢说快,通过声音节奏制造画面感,让听众如临其境。这种技巧与现代配音的情感代入一脉相承,正如唐代元稹在《善歌如贯珠赋》中所写,善声者需让声音清而且圆,直而不散,以连贯声线承载细腻情感。
![]()
古代声音从业者需通过严格考核检验成果。唐代大乐署对音声人的训练长达十年,最长可延至十五年,教师的升迁也与学员考核结果挂钩。民间说书行业则以实践检验水平,要求艺人脱稿讲述两万多字内容,每分钟达两百字且全程不离台,这种高强度实战训练,与现代配音的实战打磨逻辑高度一致“梨花声音教育退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