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80周年的纪念日。就在这一天,一部名为《澎湖海战》的电影发布了首支预告片,并官宣定档2026年。这部电影由郑保瑞执导,王学圻主演,讲述了清康熙年间,施琅率清军攻克澎湖、统一台湾的历史事件。预告一出,瞬间登上热搜,央视新闻、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相继转发,阵势与此前备受关注的电影《731》旗鼓相当。
![]()
影片的定位很明确,一部以“统一台湾”为核心叙事的大型历史战争片。预告片中出现的那句“统一台湾,势不可挡”,让不少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政治象征意味。这一天的选择、这句话的出现,都注定让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场舆论风暴的引爆点。
最初的反应是热烈的。王学圻饰演的施琅、易烊千玺饰演的康熙,杜江、张译等演员的加盟,让网友直呼阵容强大、制作宏大。许多影评人预测它将成为继《长津湖》之后的又一部“国民级战争大片”。有自媒体博主甚至撰文称,这部电影的票房有“60亿打底”的潜力,认为以当下观众的民族情感,影片一旦上映必然引爆市场。
![]()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剧本走。短短几天后,网络上的风向开始反转,从热烈期待变成激烈争论。有人在社交平台发问:“满人打汉人,这值得歌颂吗?”、“正统是谁的正统?”、“施琅到底是英雄还是汉奸?” 这些话题不断发酵,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网络抵制。
争议的焦点其实绕不开历史。影片所依据的“澎湖海战”发生在1683年,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康熙盛世,郑成功之子郑经病逝,台湾由冯锡范、刘国轩等人掌控,政局动荡。康熙派施琅率水师三百余艘战船、两万官兵东征,最终击败郑军,结束了台湾与大陆分治的状态。自此,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一战,到底是“统一”还是“征服”?有人认为,清朝虽为中国正统王朝,但毕竟由满族建立,拍这样的电影有“满人打汉人”的意味。也有人反驳,这种说法混淆了历史逻辑,因为无论哪个民族执政,代表的都是中国政权。只要是维护国家统一,就不能用“异族”来定义。
这种争论,表面上是关于历史认同,实质上是关于当下情绪。有人借机提出“明清之争”“民族正统”问题,有人引用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来批评影片立意,也有人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认为不该用狭隘的民族视角去评判历史。正如有网友留言说的:“我们不能拿今天的观念去评判三百年前的战争,清朝也是中国,施琅是功臣,不是汉奸。”
![]()
有业内人士分析,《澎湖海战》的宣传规格几乎与《731》持平,背后投入的资源和决心可见一斑。但同样的宣发,也带来了风险。当舆论反应分裂、历史立场被不同群体解读时,电影就很容易成为情绪的出口。短短几天内,原本被看好的票房前景,开始出现“泡汤”的预测。有人直言:“要是抵制继续下去,这片子60亿票房恐怕成奢望。”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出发点其实是“统一”,而不是“歌颂战争”。这在官方叙事中一再强调。它要呈现的是一个历史节点,施琅平定台湾、结束割据,象征国家统一的必然性。某种程度上,这种历史叙事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呼应。就像《长津湖》代表“保家卫国”,《孤注一掷》反映“打击电诈”,《澎湖海战》同样是以电影的形式,传达一种现实意图。
![]()
事实上,影视创作本身无法脱离时代语境。《澎湖海战》的出现,不仅仅是还原一段历史,更是在告诉观众,关于统一的故事,从未结束。只不过,这个命题放在当下,注定会触动神经,牵动不同情绪。
有网友这样评论:“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澎湖海战》不只是拍给过去看,也是拍给未来看的。”这句话,也许正好概括了这场风波的意义。
那么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