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鹭岛聚贤探儿科前沿 医者同心启健康新程——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孙锟教授

0
分享至


孙锟

10月23—2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儿科学术大会于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为全方位、深层次地呈现本次盛会所蕴含的学术精粹与前沿智慧,本刊特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孙锟教授,深度解读大会亮点与学会相关工作。

问题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术大会是我国儿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之一,您作为大会主席,请结合大会主题,介绍本次年会的特色及亮点。

孙锟教授:本次大会的特色与亮点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规模空前,彰显学科向心力。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近1.5万篇,注册参会代表超万人,投稿与参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我国儿科学研究的蓬勃生机和全国儿科同仁的学术热情及学科凝聚力。

二、体系完整,推动学术深度融合。大会涵盖了约35个儿科亚专业,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传统学科到前沿热点的全覆盖。同时,本届大会首次增设了交叉科研分会场,旨在促进儿科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为孕育“智慧儿科”“精准儿科”等新质生产力提供思想碰撞及学术交流平台。

三、重心下沉,力促基层能力提升。儿科学分会持续多年开展“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本次大会为来自山西、陕西、西藏等省、自治区的16位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全免费参会的机会。同时,我们首次在专家审稿环节明确要求各学组优先遴选5%~7%的区县级医院稿件进行发言或壁报交流,此举旨在打通高水平学术资源向基层流动的通道,切实提升基层同道的职业成就感和服务能力。

四、视野开放,构建高水平交流格局。大会邀请了13位来自国外及港澳地区的专家作专题报告,并设有青年医师英语专场,不仅为与会者拓宽国际视野,也为中国儿科成果走向世界搭建桥梁。

问题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是我国儿科学领域发展的引领者,请您谈谈您带领新一届委员会的工作规划?

孙锟教授:第十九届委员会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将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承前启后、守正创新,围绕以下重点方向稳步推进工作。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组织根基。我们将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分会的全面领导,通过典型案例学习等方式,强化分会成员的廉洁行医意识与职业崇高感,确保儿科队伍的风清气正,做让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儿科健康守护者。

二、聚焦学科发展,推动科研创新。学科建设是分会工作的核心。我们将鼓励与支持多中心临床研究、大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为中国儿童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更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我们将审慎评估,酝酿增设新的专业学组,以响应疾病谱变化和科技发展,保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前沿性。

三、夯实人才梯队,激发青年活力。人才是儿科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将特别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各专业学组和协作组的平台,为年轻医生提供更多学术展示、科研参与和国际交流的机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保障儿科事业后继有人、充满活力。

四、深化国际交流,提升国际话语权。我们将继续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儿科大会、亚太儿科大会等国际学术活动,高质量办好中俄医学大会儿科分会场等会议,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不断提升我国儿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新一届委员会将恪守“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初心,以学术为核心,以人才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儿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问题3. 请您介绍目前我国儿科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孙锟教授:当前,我国儿科学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欣慰地看到,儿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服务体系韧性不断增强,通过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动优质资源下沉;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政策持续优化;尤其是在儿童重大疾病防治、新生儿筛查等领域,我们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未来儿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国家战略部署与系统化推进的契机。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2025至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并部署了为期三年的行动方案。这一行动方案,精准回应了我国当前面临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突出问题,为集中资源、凝聚共识,系统性地推动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引领。

二是科技革命的创新性赋能。当前,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正与儿科医学进行交叉融合,催生了智慧儿科、精准儿科等新质生产力。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局部应用,更是一次全方位的创新性赋能:在诊疗层面,基因测序、分子影像等高新技术将更好助力儿童罕见病、出生缺陷的早期精准诊断;在服务层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远程医疗正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同质化水平,缓解资源不均等问题;在健康管理层面,可穿戴设备与儿童健康大数据平台等也为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个体化干预和疾病预防提供了可能。适时跟随科技浪潮,将为我们突破儿科诊疗瓶颈、重塑未来儿童健康服务模式带来新变化与新发展。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应对未来挑战。

一是服务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市与大型医疗机构,基层儿科在诊疗能力、药品配备和检查手段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需通过深化分级诊疗、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以及远程医疗协作,推动优质资源有效下沉,以实现服务体系从“有”向“优”的转变。

二是人才队伍的量与质。目前,儿科医师总量短缺的压力虽有所缓解,但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与“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实用型人才仍显不足,儿童精神卫生、发育行为儿科等关键亚专业的人才缺口尤为突出。完善包括职业发展、薪酬待遇与执业环境在内的综合性激励与培养机制,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关键路径。

三是疾病谱系变化的压力。除传统传染病外,出生缺陷、儿童肿瘤、代谢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当前挑战。医疗卫生系统如何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预防-诊疗-康复”全程管理,将是构建覆盖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高效多学科协作防治网络的未来探索方向。

四是科技自主创新与转化的挑战。在儿童专用药品、高端医疗器械与核心算法、儿童健康大数据平台等关键领域,仍面临研发投入大、临床试验难、审批与市场准入周期长等瓶颈。加强“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构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与转化体系,或将成为推动相关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并走向市场应用的研究方向。

孙锟教授表示,“前路虽充满挑战,但正因诸位的选择与坚守,中国儿科事业的未来才更具希望”。期待年轻一代的医生能成为儿童健康的忠诚守护者、医学进步的坚定践行者,以及“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会机关刊。传播医学信息,引领医学发展。
1080文章数 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